故事寓意:我们的自性,是随时可以发现的,但我们如果着力去找,却又毫无踪迹。而悟道之后,才会了解其威仪是在声色之外。这里面所表达的思想,表明他确已领悟了什么是“父母未生时”的境界,所以沩山赞扬说:“此子彻也。”
世人最大的烦恼根源,就是来自于人有分别心。因为有分别心,就会产生不满,就可能造成对立;因为有分别心,就有贫富、贵贱、大小、高低、好坏、善恶,乃至对错、有无等等的比较、计较。我们看一个针孔、一粒老鼠屎、一些细菌,你不注意,可能就会致人于死,乃至坏了整体的成就。所以,我们做人处事也一样,不要漫不经心的随便说一句话,或是率性的任意做一件事,更不可以随便轻易的伤害一个人;一句话、一件事、一个人,可能就是我们的致命伤。
自知
星云大师说:分享故事:香严禅师(唐代禅僧)原本跟随百丈禅师(中国禅宗著名禅师)学道,后来因为百丈禅师年老,就指示他向沩山禅师(谥号大圆禅师)参学。沩山问他说:“师弟,我听师父说你闻一知十,闻十知百,聪明过人,今天我有个问题要问你。父母未生你之前,你的本来面目是什么?”香严被这么一问,愣住了。
在《法华经》里提到常不轻菩萨,他见到人就恭敬礼拜,他谦卑的对待一切众生,这不正是今日我们应当学习的风范吗?对于世间的一切,我们要看出平等法性,我们要用同理心,我们要懂得尊重;对于小的都能尊重,其他一切好的、善的,甚至不管什么,我们能有尊敬心、包容心,随喜赞叹,平时在生活中就给予人一些因缘,处处修行,还怕将来没有善果吗?
父母还未生养我们之前,我们知道自己是谁,做过什么吗?不知道。根据佛教说法,因为人有隔阴之迷,过去生的身体死亡,今生换个身体就迷糊了,过去世的事也不记得了。香严答不出来,回房努力翻书,还是找不到答案。于是把所有书都烧毁,然后向沩山辞别,前往南阳(位于河南省西南部)慧忠国师(谥号大证禅师)的故居,自耕自食,每天种田除草。
“忘记了知识上的种种分别…”
表面上,沩山问的是父母未生时的情形,实际上是问尚未体悟的自性是什么。自性当然不可言说,沩山此举是考验香严修持的境界。但香严并未领悟,反而一再要求沩山说破。沩山无法满足他,因为“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一旦说出,成为语言概念,则就与所悟者有了相当的距离。香严把书本烧掉,象征着他抛弃依他作解,开始不假外求。结果,无心中抛瓦击竹的一声响,使他灵光顿现,把一切语言、理念、术语都忘记,心地突然一片空明,这就是悟境。
善果
有一天,香严在除草,当锄头和石头碰撞的一刹那,忽然悟道了,便说出了这首诗偈:“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持;动容扬古道,不堕悄然机”;香严在锄头那一击的当下,忘记了知识上的种种分别,因而悟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