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利避害,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行为经济学里重要的概念——心理账户,举例说,如分期付款,当人觉得每个月的收入足以填补当月的付款时,便会选择分期支付。对经济学家而言,稀缺性是驱使人们工作的动力,因为只有通过制造、生产和交换稀缺资源,我们才能弥合无限欲望和有限资源之间的鸿沟,也就是说人类因此是愿意无限工作下去的。

七成人自认不会被AI取代

类似的话题,不是老生常谈,更似方兴未艾,并且已经从推想猜测到实际发生了。人工智能已经从文字发展到声音、绘画、影像生成等许多领域。然而在如此的大趋势下,却无意间看到另一个调查结果,近七成的调查对象表示自己的工作不会被AI取代,他们相信AI的出现只会帮助自己提高生产力。

工业时代,因自动化的产生,人们从手工劳作过渡到在旁判断(流水线作业),而到了人工智慧时代,不仅仅是生产自动化,连判断结果的程序都将由电脑完成,准确率还远远高于人类。这样显而易见的矛盾,我们居然还可以心怀侥幸?法国作家约翰·弗朗斯瓦·马里昂(Jean-Francois Marmion)在《愚蠢心理学》里举过一个例子,着急的人们会快速多次按马路交通灯的按钮和电梯按键,仿佛其变化会随着按的次数而改变。人们明知酒驾危险,也时常抱有侥幸心理。他说:我们真正的愚蠢在于对自身智慧可怕的自满,丝毫没有给质疑精神留下空间,这就是人性。

愚蠢来自可怕的自满

IBM执行长克里希纳(Arvind Krishna)也曾指出,未来几年内IBM约有7800个职位可由人工智慧取代。另外,来自牛津大学人类未来研究所、耶鲁大学和AI Impacts的专家对352名机器学习研究者进行大规模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者预计AI在未来40年内将在多个领域赶超人类,例如语言翻译(2024年)、卡车驾驶(2027年)、零售业(2031年)、畅销书写作(2049年)、外科医生(2053年),并且在2140年让人类的工作全面自动化。

一直以来,人类对人工智能的恐惧主要有三项:背叛恐惧、失业恐惧、隐私恐惧。为什么论及自己的工作时,多数人非但不恐惧,甚至转而期盼呢?我想最主要的原因是趋利避害的本能所致。为了生存,人类的天性就是向往利益,规避伤害,这是物种得以进化的原因之一。我们的大脑时刻在推理和思考问题及预测未来,所以多数人向往稳定的生活,因为预测失败,会导致不安全的感觉。

留给人类的或许只有两条路走,第一,短期内,不是AI取代人类,而是懂得使用AI的人取代不懂的人。第二,人们对于不完美但真实的期待和喜爱。

TVB 2023年港姐总决赛用了AI司仪Evelyn,报纸访问包括我在内几位本地节目主持,大家异口同声表示:AI再好,要想替代真人主持,根本不可能。但是,无论如何Evelyn早晚会来,而且会以越来越完美的样子出现。

6月份,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报道:近80%的女性工作可能会被人工智能自动化取代,内容指女性比例极高的一些职位将被人工智能取代,包括账单和账户收集员(82.9%),工资和计时文员(79.7%),执行秘书(74.3%),文字处理员和打字员(65.4%),以及簿记、会计和审计文员(65%)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