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的注疏很多种,最著名的有:交光大师的《楞严经正脉疏》、莲池大师的《楞严摸象记》等,古代高僧大德用文言解经,不易懂。近代高僧圆瑛大师的《楞严经讲义》通俗易懂,最适合当代人。

学佛的,无论你修哪一宗哪一派,都读楞严。它是教义上的共同课目,甚至超越了唯识。学佛之人不读唯识的不少,不读楞严的绝少。《楞严经》传入中国以及它的翻译过程非比寻常。《楞严经》是印度的国宝,严禁输出。印度国王吝法,或许这是印度佛法消亡的原因之一。般剌密谛尊者是中天竺的沙门,他有意将此经带入中国,但被“海关”查出,不获放行。般剌密谛尊者以为佛法贵在流通,此意坚定,不为所动,于是用极小字体将《楞严经》书于薄绢之上,剖臂藏经,等伤口痊愈,再请出国。这次守边人员搜查不得,般剌密谛终于成行,从海路抵达广州。此时正值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宰相房融被贬岭南,人在广州遇般剌密谛尊者,得知他带来《楞严经》,大喜,连忙组织一批人在制止寺(光孝寺)译经。般剌密谛从臂里取出经卷,部分文字被血凝结,大家犯愁之际,房融女儿献策用人奶化开血迹,果然有效。

古代译经可是宏大的国家工程,长安就设有三大译场。我们知道的很多经论都是大译经家譬如鸠摩罗什(译有《金刚经》《法华经》等)和玄奘大师(译有《大般若经》《成唯识论》《心经》等)主译的。而《楞严经》在南方由一个被贬官吏主持翻译,算是很特别的例子。除了主译的般剌密谛,还有一个助理译者弥伽释迦,这位印度法师在中国时间较长,中文更好。所以,有一种说法,将般剌密谛列为第一译者,是纪念其功德,等于是荣誉主译人,而实际译者是弥伽释迦。此外,还有一位中国和尚怀迪为“证译”,因为前面两位印度法师到底是异邦之人,中文恐未尽善。怀迪法师佛学造诣深,又懂梵文,于是在当时译场里,就请他做一个证译的人。

房融不仅是召集人,他也是译场里的一员,他的工作是“笔受”,就是负责润饰文辞。房融是一个文学家,他以宰相之尊加入译场,使得这部佛经的文字尽善尽美。前面说《楞严经》的文学价值首屈一指,原因就在此。房融是虔诚的佛教徒,受过菩萨戒。他在广州遇到《楞严经》,适逢其会,因缘殊胜。房融在官场不得意,在佛门里却得了意,现在他被人记住,名垂万世,就是因为参与翻译《楞严经》的关系。

名气最大的佛经应该就是《楞严经》和《金刚经》。无论你学佛还是不学佛,以前的读书人几乎没有不读《楞严经》和《金刚经》的。尤其是《楞严经》,文字之美,属第一流。古大德从文学、文辞的立场,把《楞严经》媲美于《庄子》。为什么《楞严经》有如此高的文学价值,后面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