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社会对人设的迷恋

不讲对错,只剩“对立”

破了世界体坛纪录,本是值得庆贺的事,却又因铺天盖地的关注度让人担忧。近两年公众人物“人设”崩坏实在数不胜数。你可曾想过王力宏、郑爽等一个个优质偶像,会以这样的方式“崩坏”?但如果民众起初不以滤镜,把公众人物视为完人,或许后来就没有这么大的落差。

可能因这样的环境,他们一出道就注定饱受争议。每天和站在对立面的人战斗,同时消化了关注和负能量,少有发生人设崩塌的事。再看王力宏、郑爽,是否人们一开始看“优质偶像”就戴了滤镜,少了监督;少年得志,承受着远超消化能力的关注,直至一夜崩塌。

行业佼佼者受到关注、崇拜在哪都常见。西洋巨星因在格莱美有惊艳全场的表演,NBA球员技压全场,哪个国家队捧回世界杯……都会收获欢呼和掌声,但比起前文提到的冬奥冠军,网上独霸微博热搜,线下大街小巷电梯里全是她的代言,这样的关注恐怕西洋巨星也望尘莫及。

中日韩都是深受儒学思想影响的国家,《礼记·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修养自身的品性摆在第一位,并把它与人生诸事关联在一起,西方体系却不这么看。

比如大科学家居里夫人的私生活被冠上“偷夫贼”“荡妇”称号,画坛巨匠梵高一生与妓女、性病纠缠,西方显然不注重德艺双馨,而是德艺分离。常看到欧美艺人旁若无人互相攻击,对不喜欢自己及自己不喜欢的路人或政治人物直接开骂,甚至丑闻曝光之后依然受大批粉丝追捧,不但看起来比较“真性情”,人设包袱也轻了许多。

人设反映人们对完美的向往,也可能让人被关注裹挟,表里不一,膨胀而不自知。西方的体系也不一定更优,因为当一切没了对错,剩下“对立”“争吵”独大,荒腔走板的闹剧就一直上演。比如许多明星喜欢在社交网站分享自己对病毒、疫苗、核能的见解,各说各话,头疼的是相关机构和被误导的大众。最好是兼容并蓄能学习对方的长处,当然这是理想状态。

选这个议题,缘起近期人气席卷中国线上线下的一位归化冬季奥运冠军。她优秀的家世背景,卓越的专业水平,加上归化身份,夺得奥运冠军前已声名鹊起,夺冠后进一步在中国成为全民偶像。

民众对公众人物投射过度的“人设”期许,在日韩尤为严重。韩国过去十年崩塌的优质偶像,涉毒、涉黑、涉性侵不胜枚举。2011年韩媒公开已故女艺人张紫妍遗书,根据控诉生前性侵她的权贵都是在韩国社会头面光鲜的大人物,导致我每次喝某品牌烧酒都会想到其社长是其中一员。真实的黑与表面的白形成极致对比。

笔者的担忧并非凭空,人能够承受的关注度有个极限;关注者也应明白,人无完人,过度附会、美化,对于“完美人设”的她,可能是种压力。热恋期缺点全看不见,要离婚时记不起一丁点美好,这像极了青春期不成熟的爱。

“人设”是人物设定的简称,近年娱乐版高频出现的词汇,常用作“真我”的反义,指人工斧凿、创造出来的表面形象。东方社会,尤其中日韩对人设自古有种迷恋。公众人物人设接力崩坏,让大众都快不相信美好了,似乎“人设就是用来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