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旅居
冬奥结束了。世界看到了首次参赛的几位Z世代体坛巨星的诞生。无论他们代表哪个国家参赛,世界都看到了跨国度文化所培养出来的新时代、新青年。
对于谷爱凌与苏翊鸣,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精辟点出:“他们把全人类、全世界当作自己的文化背景,把世界做为自己的舞台。”看着这些热血青年,在陡峭雪山腾空而上,凌空翻斗,我们多半无法体会,他们背后要历经多少的艰辛努力,身心的磨难,才能不断自我挑战,自我实现?
两年多疫情以来,人人或多或少,都成了Z世代:数码化生活工作,已经深入骨髓。渐渐的,我们重新发现了各种虚实结合的生活可能性,F2F成了稀贵的面对面交流共振时刻。我们,成为被“原住化”的数码网民,虽然少了Z世代原生态的自在,带着自己世代的特质融入其中,也会有开辟新空间的可能性。
就如“互联网之父”,这位生于1955年的电脑科学家蒂姆伯纳斯-李(Tim Berners-Lee),互联网世界发展至今,虽距离他始发的初心,似乎偏差甚远。眼看社会在经历“数码鸿沟”,网络层出不穷的安全问题与新型数码诈骗层集团,他坚持不懈,积极行动,呼吁世界以新契约回归初心,实现以互联网为工具,去赋能地球各地人类、在地社群,为建构正面积极的世界改变。
无关隔代年龄数字,关乎跨代数码心智。只要抱着乐于拥抱尝新,积极正面的心态,不论你被学者研究定义成XYZ哪个世代,都能共享跨世代共情精神。与其盯着眼前Z世代的无敌青春活力,为自己的岁月老去悲催哀哉,不如重新挖掘发现自己的潜能,从容处世?
静候狮城跨代新Z世代,百花齐放,为世界春光增添一抹清新优雅的兰花香。
Z世代,数码原住民,于1996年至2012年来到地球,价值内核深烙着多元包容的心态、生态永续的精神。当然,这是各种专家学者做世代共性特质研究,从中勾勒出的世代精神面貌。某时代的文化符号,虽有一定的全球典型意义,还是会因每个个体的生命经验、社会文化而有差异。为此,每个生命,其实都独一无二,等待挖掘发现。
世界何其大,在数码时代,心之所想,皆有可能。恒古不变的是,个人脑筋心力,究竟要使到何处,方为始终?身处小红点,我们早已拥有许多成熟的条件,无论年龄、文化背景、社经条件,都能与世界互联互通。至于是否能自我实现与超越,文化教育的滋养与启发,与个人内在坚韧的驱动力,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