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问则已,一问就尴尬了,哈,他回答了一些我已经知道的答案,我问了一些听起来没毛病,却又肤浅得可怕的问题。突然之间,竟然发现虽然我自认是社交能手,也许有隐藏性的“社恐”,这还是我头一遭在“社交”这门学问上“怀疑人生”。
社交能手也会“社恐”
认真想想,这些年来,也许阻隔我们的从来都不是距离,也不是疫情,而是那份失去温度的“心”。曾几何时,我们已经在速成的生活节奏中,预设了一套流水线的相处模式。忽略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贵在用“心”——用心体会,用心珍惜,用心感受。若是无“心”,见与不见,都好像已经没有任何涵义了。
这星期最令人振奋的话题,莫过于新马疫苗接种者旅行走廊(VTL)的开放,它让一岸之隔,分开两地两年的游子们,好久不见的同事朋友们,终于可以重聚。
的确,不知从何时开始,每个人一机在手,都成了万事通。从天文地理,到人文八卦,再到攻击评论,键盘成了我们沟通的桥梁和工具。到了疫情时期,Zoom会议和居家办公(Work From Home),更加速了“无现金交易”之后的“无接触交流”。我们赚到了时间、速度、和效率,却失去了细品、体验、和温度。
因为工作关系,我很快地迎来第一个好久不见的老友,久别重逢的感觉,实在是言语难以形容。说陌生,算不上,各种社交媒体平台,不就是为了让我们不出门也能知天下事吗?没有谁真正地与世隔绝,除非你已对世事不闻不问。可是说熟悉,却又感觉疏离,毕竟隔着冷冰冰的荧幕看着别人的精彩生活,仿佛看着封面和标题述说着内页故事一般,只能用二字形容——肤浅。
所谓的客套话“你好吗?”本来应该是发自内心的“关心”,结果,一不小心,变成了体面的问候。而预期中的回答,本来可以是真心的情感抒发,可是现实的隔阂,让我们也不想把自己的情绪太赤裸裸地表现出来,结果,一不小心,也变成了敷衍的一句“我很好”。
不变的是文字,可“家书抵万金”的珍贵,却从迅速发展的科技中缺失。你有发现吗?以前一张贺卡,写的是真心诚意,现在即便发出了五彩缤纷的电子贺卡,什么生日祝福、节庆祝贺,就是敲击几个键盘可以搞定的事,连寄语都成了固定模式。
和老友深深的一个拥抱,结束了对彼此的思念。可是嘘寒问暖一会儿,我们竟然快速地进入那种“把天聊死”的尴尬状态。说真的,每天刷手机,在朋友圈,该看的该说的话题,好像都不缺。“最近在忙什么啊?”“近来好吗?”说着这些客套话,简直就是可怕的话题终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