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锡,或者Timah,在马来西亚本该是“老神在在”,纹风不动的历史巨石。

Bukit Timah原意是“锡山”,武吉知马是马来文的音译,那里也确有个小矿湖,推测是早年挖锡留下的。另外,武吉知马也有个“锡山文艺中心”。

最近,有个词,更具体地说,是个品牌,在马来西亚非常火爆。这个词,新加坡人在日常生活里,可能比许多马来西亚人更熟悉。这个词是新加坡中部“武吉知马Bukit Timah”的Timah,“Timah”在马来文里,是“锡”。

立刻,熟悉历史的人士指出,瓶上的大胡子男人原来名叫Captain Tristram Speedy,是殖民地时期派驻马来亚的一位英国官员,他于1872年受委为槟榔屿Assistant Commissioner of Police,也曾为锡矿史上著名的霹雳拉律(今太平)战争扮演了制衡角色,特别是从印度引进百名警察。据说,这位被宗教界人士指认为样貌像回教徒的英国官员,还是最早将威士忌洋酒文化带入马来亚的西方人。

偏偏突起风暴。肇因是有家老牌华人酒厂,近年以“Timah”为品牌,制造了在国际上还获奖的国产威士忌烈酒,酒瓶上还有个蓄大胡子戴小布帽的男人肖像。马来西亚宗教界有人说Timah会让人误会为马来妇女法蒂玛Fatimah的名字缩写,而大胡子与布帽子也看似中东回教徒,因此Timah必须改名,或被禁售。

锡矿业曾在马来半岛的历史进程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巨轮”作用,推动19世纪的经济发展,华人人口的迁聚与早年城镇的建设,特别是半岛西岸的霹雳州与雪兰莪州,其历史的风云卷轴,全靠锡米压平的。霹雳州首府怡保,就曾拥有“世界锡都”之美誉。锡矿业带来的财富,曾使霹雳州的华人享有一截非常富贵繁华的时代,那时期,传说马国豪华名车及名牌洋酒的最大市场,不在首都吉隆坡,而是怡保。即使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怡保华裔商贾著名的豪饮气派,显然是锡矿业风光年代留下的遗风。

历史有时如烟,有时也许如酒,也得经历发酵、蒸馏,以及桶中陈酿的岁月提炼。酒厂也许想以锡矿史留下的遗辉来彰显这瓶金黄佳酿的世代脉络,只是桶外世道已换了,出门撑伞或戴帽,若忘了先看天色,就会遇上刮风。

两岸灯火

我今天就出门去酒庄找瓶Timah。Timah是锡,是历史。也许在路上,我会偶遇一位认识的Fatimah,我们都戴着口罩,彼此亲切有礼地打个招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