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高楼林立的环境里,从办公大楼的落地窗,到国家图书馆的玻璃电梯,生活中不乏令人恐高的痕迹。恐高症的症状包括腿软、双眼发黑、晕眩、想吐等,相比之下我的情况没那么严重,平时尽量避免从高处往下望便是。

两年前,我们不曾想象会有像冠病这样改变所有人生活习惯的疫情,也无法确知它日后还会给我们带来哪些新的挑战。尽管如此,回顾疫情中的生活,我们早已在一步步学习克服对冠病的恐惧,只要继续有意识地去适应与冠病共存的未来,就不会被恐惧绑住了手脚。

心跳加速,感觉自己正往下掉!这是我从高处往下看时,常有的第一反应。

当时我第一次进入公众席,看见寥寥数人散坐在不同角落,于是顺理成章地走到前排就座,只不过往下看了几秒钟的时间,便心知不妙。所幸观众席装有电视屏幕,可从不同角度看到楼下的画面,令默默退居后排的我如释重负。

搭上直通100层的电梯

面对冠状病毒这个全民公敌,惧怕冠病也是人之常情。然而,随着世界各地陆续宣布放弃“清零”策略,转向“与冠病共存”,正如李显龙总理两周前在全国讲话中提及,人们必须调整心态,对冠病敬而远之,但不能对它感到恐惧而无所适从。

(作者为华文媒体集团新闻中心记者)

老实说,只要不是长时间站在玻璃窗旁,那里确实是俯瞰城市面貌的绝佳位置。我走到玻璃地板的旁边,深吸一口气后往下看,一阵高速往下掉的感觉席卷而来,促使我本能地抬头收回视线,径直离开了观光厅。

近日因为工作关系,不得已坐在二楼的公众席,透过玻璃墙往下观察一楼的活动,冷不防又体验了一回对高度的恐惧。

我们在日常生活面对的恐惧有不同源头,除了怕高,也可能是怕黑、怕狗等等,在合理情况下尝试适应和克服,是突破自己的重要一步。

记得最近一次予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恐高经历,是四年前在上海环球金融中心。我对于到摩天大楼观光兴趣缺缺,只是觉得毕业那年还是应该去一趟地标性建筑,于是一时兴起,搭上了直通100层观光厅的电梯。

从进化心理学角度来看,懂得远离悬崖峭壁的人才能远离危险,怕高基因便一代代传了下来。克服恐高,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在一步步攀高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提醒自己俯视脚下,从心理上慢慢适应高度的递增。

尝试适应和克服

尔后因工作关系,我再次回到同样的公众席。座位上依然人不多,我刻意走到前排坐下,往下望去还是同样的高度和视角。我告诉自己,别人都没事,我也不会怎样,随着对环境越来越熟悉,一开始的恐惧感也渐渐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