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的厦门,是宁静的。
你看厦门,像是一个不善言辞的主人,他不说话,可是满屋子的宝贝替他招呼了你;厦门看你,不像一个客人,不过是出门散了个步回来的游子罢了。历史在空气里,散发着自然古老的香气,不必你去寻找,它就在那儿。
当年的土笋冻,如今变成了闽南文化的代言人之一,哪里都可以吃到,都必须一吃,可是怎么吃也吃不到当年的味道。河南的司机,东北的菜馆,厦门突然变成了一座移民城,百分之七八十的人口变成了外来客。高楼林立,一夜之间,厦门变得拥挤不堪。而厦门原有的闽南文化,我却要去博物馆里寻找了,匆匆忙忙的。
我不是厦门人,却无数次来到这座城市,无数次离开这座城市。
最近一次到厦门,已经是两年前的事了,厦门变得“热闹”了。
每年4月、5月的凤凰花,红彤彤地开满了整树。远远看过去,绿的叶子,红色的花,Y字形的枝丫,一边被沉甸甸的花压弯了。浓密的树叶散开,遮住了幽静的小路,天气热的时候在树下,一下子清凉了许多,心立刻就欢喜了不少。看着阳光透过树叶洒下的斑斑点点的影子,恍若隔世。
路过无数条小巷,走进去,仿若走进了一段历史。窄小的巷子,满耳的闽南话,一家四川菜餐馆已经是远涉千山万水落户的外来客。坐下来点几个小菜,屋子里散发的是亘古不变的悠然劲儿,吃得自在、舒坦。
城市建设像一个不知疲倦的巨人,永不停歇地前进着。城市在精致化,旧的不断被淘汰,新的不断在格式化。去了一趟鼓浪屿,找不到当年那些“养在深闺无人识”的小巷,仿佛一夜间全都换了模样,穿上了新衣戴上了新貌。那些新衣新貌后的无可奈何的叹息声,隐约而闻,又瞬间飘散在海风里,似乎从来没发生过。
走在中山路上,路旁的小铺里摆放着色彩斑斓的小玩意儿,一家一户,静静地等待着顾客上门。你不来,它也在那里,不喜不悲;你若来,它仍在那里,不悲不喜。走在回廊下,空气是缓慢的,人心是平静的。探出头,看一眼蓝天;缩回头,又一小铺里一个老人淡然地看着望不出去的北方。
看着那些一动不动的展品,突然觉得历史是无数种文化的演变,无数种文化的融合,到了最后,世界就真的大同了。所有的不同只能去博物馆里一窥原来的面貌,然后慢慢揣摩,想象,如果还有人愿意的话。
来到和离开,常常像徐志摩说的,从来没带走任何的云彩,顶多是一些厦门的特产。来了,也就来了;走了,也就走了。对于城市的记忆,不过是一进一出,转换间的心情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