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流量导致社会歪风
曾有一部电影受到档期时间限制,让演员独自在绿布幕演出,然后以抠图的方式合成,最后成品可想而知只能用一个“怪”形容。该演员在戏里不仅都是一号表情,跟其他演员同在一个画面时也显得格格不入,也算是一种另类的“经典”作品,那部电影也被评价为一场闹剧。唯有实力撑起来的流量,才是未来大家要努力的方向。
于是,各大的“饭圈们”开始集资购买牛奶投票。最夸张的是有粉丝居然号召农村的乡民们把成千上万瓶的牛奶倒掉,为的就是瓶盖上面的二维码。这个举动不仅是浪费人力物力,更是让整个选秀活动笼罩上一层阴影。果不其然在总决赛之前,整个节目被喝令下架,最让人心疼的还是参与比赛的选手们,他们的心血在一夕之间都化成了泡影。
片商在选角的期间,除了考量演员本身的流量之余,也要思考角色是否适合,以及演员是否能撑得起那个角色,而不是为了追求流量艺人参与,而失去了影集本身的品质。
造成节目停播,以及吴亦凡事件背后的罪魁祸首,有些人说是资本运作让许多流量艺人迷失自我,也有人认为是厂商为了追求利润而不顾底线。
流量级明星的影响力
成也流量,败也流量
这类型的艺人往往是商家们的宠儿,因为只要艺人代言的商品能够获取很高的关注度,对于商家来说就是满意的成果。
最近吴亦凡事件让我们见证了一个顶级流量型小生如何从“吴”所不在,在一夜之间变成查“吴”此人。对那些认为流量就是一切的人,这起事件可以说是当头棒喝。许多影剧资方在项目投资前期,第一个考量就是影集是否有流量级艺人参与,因为他们认为有流量才有高的回报率,不知不觉演技与实力已经不是资方的主要考量了。
高流量背后却也隐藏着不少的歪风,像是最近有选秀节目把其中一个投票的方式跟赞助商的产品结合,厂商将投票的二维码放在牛奶的瓶盖内,粉丝必须购买饮料,并且打开瓶盖扫描才能投票。而且节目组为了提升赞助商牛奶的销售,完全没有数量限制,也就是说买得越多,票投得也多。
以往要成为一个流量级明星都需要叫好跟叫座的作品当作后盾,但是现在很多艺人因为一部作品爆红之后就开始膨胀,之后也缺少了好口碑以及知名的代表作。话虽如此,这些流量型艺人却拥有很高的粉丝黏着度,也时常能够占据热搜的排行榜。
随着一个个顶级流量巨星的陨落,投资方的风险随之提高,因为一部戏只要有一人被封杀,播出的机会也非常渺茫,投资成本也就跟着打水漂。
何谓流量明星呢?简单来说就是粉丝人数众多,号召力非常强,每一个文章的贴文都能够获取很高的点赞数和转发。
我个人认为最大的原因是大家盲目追求流量而带来的后果。或许有人会说流量有什么不好?就是有流量才有关注度,一个作品再好,如果没有人看到也是失败的。这个论述我完全认同,但是我觉得流量应该只是选项之一,而不是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