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我喜欢山,但我觉得自己更像环绕山顶的云。
7月进入暑假,我也开始进入闭关的日子,修生养息。大多数的时间在看研究文献或修改论文。过去每年夏天都到美国参加学术会议,现在只能在线上进行,过着昼夜颠倒的生活。刚好上个月在旅途中认识一个新朋友,是个书痴,他一口气推荐我十几本书,心理学类、财富类、哲学类都有。这些书也成了这段日子的调节剂。每天下午,我边喝咖啡边看书,享受这种窝在家里不出门的日子。
年轻的时候,曾读过一本书叫“My Way: The Way of the White Clouds”(我的路——一朵白云的路)。这是我的导师推荐给我的,应该说是对我影响比较大的一本书。是一位印度哲学家拉杰尼什·巴关什里写的。整本书用诗篇方式呈现——人生如云,随风而动,婀娜多姿,变幻无穷。云很“自我”也很“无我”。所以我常和学生开玩笑说“我是一片云,天空是我家”,但云最终会化为雨点滋润大地,滋润他们干枯的心灵,这就是老师的使命。同学们每次听完都会哈哈大笑,然后再给我鼓励的掌声。我是开玩笑的,但我也是认真的。我的人生楷模,一位70岁的哈佛教授就是这么说的。他一生的使命就是想影响10万个学生,传达自己的理念,赋予他们改变的力量。生命如此短暂,能够知道自己是什么,为什么,就是知天命了。
山说:你来或者不来,我都在这里。云说:你爱或者不爱,爱都在这里。不管是山的人生,云的人生,都是生命中的诗和远方。
第一座山是关乎构建自我和定义自我,第二座山则是关于摆脱自我和舍弃自我。如果第一座山是关于获取,第二座山则是关于奉献。如果说第一座山是精英式的独自攀登,那么第二座山是置身于有需要的人群中,与他们携手同行。我觉得作者更像是描述了人生的上半场和下半场。人生上半场,我们想得到的东西太多,不断在追逐;而人生下半场会开始思考,当我们什么都带不走的时候,人生到底能留下什么?从想得到什么,到想留下什么,我们往往会经历过山谷,甚至是跌入谷底。而能往第二座山攀登的人,需要有勇气和智慧。现实中确实是这样的,身边几个朋友,都已从第一座山往第二座山攀登,活得更积极更从容,也更快乐。
我一直对山情有独钟。喜欢山的巍巍,喜欢山的内敛。在美国留学时,导师家就住在半山腰,面对一片绿葱葱的树林,俯首是山下美景,仰望是蓝天白云。尽管每天出门都得上山下山,特别在冬天时山路非常不好走,但她和先生依旧愿意不辞辛劳,依山而居。每天早上看日出,黄昏看日落。我向往那份静谧和安好。后来我的婚礼也是在山顶举行的,如果有一天我离开这个世界,我的骨灰也将撒落在山顶。
其中特别喜欢戴维·布鲁克斯2019年写的《第二座山》。书中探讨人生中会攀越的两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