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统计局数据,国人在2017年至2018年间共在校外补习上花费14亿新元,每户家庭每月平均花在私人补习或教育课程上的支出为112元。当局这几年未更新这项数据,但在本地随处可见的补习中心、补习中介广告无不显示这一行业正在蓬勃发展。
这也让我想起在大学伦理课上的一次发人深省的对话。在讨论教育公平时,教授出乎意料地表达了对课外补习的反对。他说,过度追求课外补习加剧了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进而导致有需求的学生无法得到应有的教育。因此虽然有这样的财力,但他不想助长这股风气,所以坚持不送自己在普通邻里学校就读的孩子们去补习班,而是亲自辅导他们。
令无数孩子的学习压力倍增
校外补习固然有其存在的意义,但不应替代、挤压学校教育,压榨学生和家长,让教育成为另一个“拼爹”的领域。
不应替代或挤压学校教育
对收入尚可的家庭而言,每月100多元或许不是一笔大数目,补习也被视为是必要的,以确保孩子保持竞争力。然而,并非所有家长都有能力送孩子去补习,不同补习机构或教师的收费也因如课程规模、老师声誉等因素大相径庭。因此上述数据并不能全面展现本地课外补习行业的规模。
李显龙总理早在2014年就曾经表示,本地已出现超额补习现象,其实真正需要补习的只是少部分跟不上进度的学生。为减轻学生和家长们的压力,教育部近年来也出台了一系列改革,包括取消中小学部分考试,以及调整小六离校考试的积分制度,改用类似“O”水准及“A”水准的评级制度。
纵观不同的社会,家长们想必都面对着类似的博弈论死结:如果其他孩子们都在上补习班,自己的孩子也不能例外,以免被抛在后头;就算其他孩子们没上补习班,若自己的孩子仍去补习,或许能让孩子跑在前头。
近期中国整顿校外补习把该行业推上风口浪尖。在本地,由于读书获取文凭仍是大多数人的必经之路,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也会为孩子们报读补习班。回想一下,读书时代的我们身边或多或少总是有参加课外补习班的同学。
事实上,校外培训行业在许多国家已逐渐资本化,一些业者刻意制造教育焦虑以此牟利,也让无数孩子的学习压力倍增。例如在中国,私人补习和在线教育行业的市场价值已达1000亿美元(约1350亿新元),但也因为过度辅导而产生“内卷”(指过度竞争引发内耗),不仅折磨学生,也让父母感觉不胜负荷。更重要的是,课外补习所造成的经济、心理压力已成为中国生育率降低的一大原因。因此中国政府力推课外补习行业改革的原因也不难理解,即尽量为普通家庭的孩子创造一个更公平、友善的教育环境。
(作者为华文媒体集团新闻中心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