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一个小县城不久前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农家婚礼:某家唯一男丁、老幺娶媳妇,11个姐姐齐齐送上祝福,还在婚礼视频中站成一排喊出自己在家中的排行,效果相当具娱乐性。
这支婚礼视频立即在网上引起注意,据中国媒体后续报道,11名姐姐原来共同凑了32万元(人民币,下同,约6万4100新元)为弟弟筹办婚礼,其中23万元是用来供他在县城买房。
诚然,如果站在姐姐的立场,被外界称为“扶弟魔”或许有被冤枉的感觉。一些姐姐事后就告诉媒体,她们都是心甘情愿掏腰包,也不觉得父母重男轻女。
正如不少人质问,为何社会只有“扶弟魔”而鲜少听闻“扶姐魔”或“扶妹魔”?
这一家人大概没料到,一场喜气洋洋的婚礼,却让他们陷入舆论风波。
毕竟要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不仅老幺弟弟的福利要照顾,11个姐姐也应该能有同等光明的前景。
也难怪许多中国网民感到忧心,认为“扶弟”文化披着亲情温暖的外衣,却让姐姐们承受着沉重负担,还为姐姐的夫家带来压力,这在日趋强调自主性的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像是一种压迫。
一些中国网民看不过眼的是,一个成了家的男人,为何无法自力更生,需靠11个姐姐掏腰包买房?
再来,据报道,11个姐姐大多初中毕业或没上学,赚的钱也不多,反之弟弟不太会读书却读到了高中。唯一男丁学历最高,婚礼却由姐姐买单,农村里的姐姐们做出较大的经济牺牲,也是不争的事实。
实际上,对于“扶弟魔”的戏谑和怜悯,已在中国社会发酵一段时间。在“知乎”等交流平台上,不仅有人对“扶弟魔”女性处境表示同情。一些留言称,“娶妻最怕‘扶弟魔’”,也有男性抱怨要面对一个“长不大”又带来经济负担的小舅子。
11个姐姐或许没有抗拒“扶弟”,但如果有更多机会受教育,她们或许会看见自己还有其他机遇,个人价值也不仅是通过资助家中唯一的弟弟来实现,这相信是社会更需要为她们创造的条件。
另有评论认为,11个姐姐凑钱给弟弟是家庭互助的表现。“澎湃新闻”一篇评论就力挺姐姐们说,“扶弟魔”称号含有对中国农村的误解,毕竟农村生活性质与城市中产阶层的个体化生活不同,农村大家庭有共同抵抗风险的习惯,姐姐凑钱帮弟弟,正常不过。
在排山倒海的留言中,恭贺新人的没几个,更多是网民表达的不解与哗然,甚至有情绪激动者用“悲哀”“恶心”等字眼形容这场11个姐姐为弟弟“众筹”的婚礼,甚至给她们冠上了“扶弟魔”这个带贬义的称号。
追根究底,在相当一部分人的认知中,姐姐对弟弟无条件的责任与付出,已不再被视为值得推崇的美德,而更多是男尊女卑的体现,是现代中国社会有需要剔除的糟粕。
是“扶弟魔”还是家庭互助?各方立场凸显城乡、代际与不同社会背景的民众,对家庭伦理的不同认知。但我想相当明确的一点是,即使是再温暖的家庭互助,也掩不住“扶弟”文化所折射的男女不平等客观事实。
而姐姐们又是否对弟弟太溺爱,导致他无法培养出男人应有的担当?
“扶弟魔”是去年冒出的网络流行语,指从小被教导要为弟弟着想、即使结婚生子后也全心为弟弟奉献、甚至愿挖空家财补贴娘家弟弟的姐姐。她们一般出自重男轻女的家庭,在一些前几胎都是女孩,最后才生出男孩的传统家庭里,这样的思想观念较为普遍。
对于弟弟,还可以有很多其他表达爱的方式,她们的付出与牺牲,并非理所当然。
伴随环球化与城镇化趋势,新旧家庭观难免碰撞、更迭,也必然是个过程,人们无须对愿意“扶弟”的11位姐姐过度冷嘲热讽,但对于重男轻女“扶弟”文化的陷阱,还是应该有所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