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清楚记得一个小故事。自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陆港关系就突然转向恶化。2013年底,港独组织“香港人优先”数名成员手持港英旗帜,强闯解放军驻港部队总部示威,最后遭驻军人员驱离。事件在陆港两地一度掀起轩然大波。
其次是中资企业在香港的数量不断增加,和社会的磨擦概率自然也会上升。最为人熟知的一个例子,是近年中资地产商群起高价争夺香港住宅地皮。其中像海航集团在2016年之后数次“非理性”出手,高价投得四幅启德地皮,令香港楼价大幅上涨,港人对中资机构的不满溢于言表。
在此情况之下,也出现了一个很矛盾的现象。理论上来说,陆港两地交流越多,香港对大陆的依赖性会越大。但在现实生活中,中资企业不断进军香港“衣食住行”领域,反而令部分港人产生了希望脱离大陆的心态。
近来缅甸局势不安,连累到与当地官方关系友好的中国,一些缅甸民众更将洩愤矛头指向当地华人企业。昨天有报道指出,一些民众围攻仰光工业区,纵火破坏中资工厂,多名中方人员受伤。
然而,中资企业在港扩充的同时,也衍生出不少问题。首先是两地文化差异的问题。在港的中资公司大多承袭大陆总部的文化,一天加班两至三个小时是家常便饭,而提供的工资和福利一般却远低于外资公司;加上用人唯亲等问题,令不少香港打工仔有所怨言。
朋友因为疫情縁故,过去大半年都留在老家广东省,避过了这一劫。他昨天和我聊天时大吐苦水,指去年工厂订单已因疫情关系大为减少,如今受政治动荡冲击,投资正遭遇前所未有的重大损失。
但如上述所言,中资企业“出海”到香港一旦过快过急,也会引发一些弊端。中资机构在港发展的同时,或许也要做好对外公关形象。须知道,政治和经济永远分不开;你不参与政治,政治也会来找你。
过后的一两年,港人针对大陆的抗争运动更加频繁,游行活动次数也持续上升。有一次我去游行现场,采访了一位高举港英旗的中年男人。他看我在外国媒体工作,小声地向我说,他是当年闯入军营的成员之一,但幸运地没有被警方拘捕。
缅甸自上个月爆发政变后,示威活动一直未停过,令人担心该国会重返昔日对外封闭的道路。当地政局至今仍未明朗,也让许多在当地设厂的外国商人忧虑日增。
随着中国崛起,近年在缅甸的中资企业,除了国营公司,像我朋友这类私营企业也越来越活跃。然而,行为主体多了,难免会出现鱼龙混杂的情况。一些中国私营企业在缅甸的社会责任做得不足,开始引起当地人不满。
和朋友交流后,我不由想到近年中资企业在香港的发展状况。1997年以来,中国大陆经济稳步增长,愈来愈多大陆民营企业到香港发展业务,希望利用香港平台开拓海外市场。近年中资企业在香港经济的角色愈来愈重,其影响正从金融扩大至更多领域。
我和这位中年男士继续聊下去又发现,原来他是一家中资银行的小职员,住在观塘公屋,生活并不太好。这位中年男士愤怒地说,中资机构和大陆旅客持续“入侵”香港,加上自己在中资机构备受歧视,于是选择上街抗争。这件事的背后,正好揭露出中资企业在香港发展的困境。
过去一年,香港受冠病疫情影响,经济持续陷入低谷,许多公司资金紧拙,正面临倒闭危机。部分财大气粗的大陆企业也蠢蠢欲动,准备收购一些有潜力的香港公司。与此同时,北京当局正计划加重在香港的角色,包括鼓励更多大陆企业进军香港,协助中央政府解决香港社会问题。不难想像,日后香港的中资企业只会越来越多。令香港在经济领域对大陆依赖日重。
我的中国大陆朋友A,早年因为缅甸政府对外资提供免税优惠,在仰光开设了一家工厂,专门生产出口成衣。工厂目前大约有500名员工,一直以来的生意额相当不错。
平心而论,无论在香港抑或缅甸,甚至全球各地,大部分中资企业都安份守纪,是当地经济建设的重要力量之一。可是少数企业行为不当,以及外国人害怕中国崛起等因素,每当有政治风波,中资企业就会被波及,成为攻击的对象。
到了前年下半年,许多中资公司在反修例运动中更被视为和中国政府是一体,成为出气袋,门舖被“装修”,大肆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