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我国有不少书籍、艺术作品、历史文物等“出走”国门。

1997年,已故诗人柳北岸遗留下来的珍贵电影文献,捐赠给香港电影资料馆。2000年,5万多册新加坡人的藏书越过新柔长堤,落户新山陶德书香楼;陶德书香楼后来因内部问题而起纷争,最终这批书籍落户新山南方学院。

2002年,本地盆景界先驱莫泽熙一批珍贵的水梅盆景作品捐赠给中国上海植物园。2004年,本地收藏家陈来华把一批民俗收藏品和有关移民历史的收藏品送给厦门华侨博物院。另一位收藏家洪炎正曾把民俗收藏品送给柔佛州文化机构、马六甲海事博物馆和泰国政府。

1989年,退休银行家和诗人刘作筹把一批价值几亿元的书画藏品捐给香港艺术馆。事件于1991年在本地媒体曝光后引起公众哗然,甚至在1995年提到国会上讨论。

本地受限于空间,许多旧建筑必须拆除重新发展,就连收藏品也不容易找到长期的栖身之所,这是我们的损失。我们期望社会和当局能认识到本地收藏品的价值,让这些有历史价值的文物和资料能长久留存在新加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