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一个章节“电子海洛英的威胁”提到中国北京一座网瘾治疗中心的故事。中心里的青少年患者接受三到四个月的治疗,期间须定期服药,到户外出操和行军。他们父母因为无计可施,才连哄带骗把孩子送去治疗。一些成隐者每天至少上网六小时;有的对游戏太入迷,觉得上厕所会影响游戏,选择穿尿布来解决三急。这些孩子最大的问题是孤独,认为成年人不了解他们。他们是家里的独生子,家长只关心他们的学业成绩,看不到他们的压力和痛苦。他们只好到网路世界寻找朋友和感官刺激。

数月前,我读了美国社会心理学学者亚当·奥特(Adam Alter)的著作《欲罢不能:科技如何让我们上瘾?滑个不停的手指是否还有药医!》,对这个课题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得到一些启示。

《欲罢不能》指出:“当一个社会制造出数百万个成天只能读书的孤独孩子时,这些孩子怎么可能不投入网络世界的怀抱……网瘾不是真正的疾病,它是一个社会现象。”

去年5月30日,《联合早报·交流站》刊登卢绍美的投函《避免手机影响学习》,说出了手机影响学生学习的严重性。我在私立学院教书,日益感受到手机的确对学生学习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如何劝导学生读书时不用手机而专心听课,成了教师关切的问题之一。找出学生沉迷手机的原因,才能从根本协助他们培养使用手机的正确态度。

网隐若是一种“社会现象”,它就不是教师个人所能应对的,必须从更广泛的社会角度去探讨解决办法。

上述“电子海洛英”在中国造成种种社会问题,也值得我们警惕。我注意到,本地年轻父母为事业打拼,工作压力大,有些下班回到家还得注意电邮或手机短信,与同事随时联系。这些年轻父母通常住在父母家附近,所以很多建国一代、立国一代平日帮忙带孙,带他们上学、下课回家、到儿童游乐场玩耍等。让人担心的是,这些祖父母是否有正确的知识引导小孩正确地使用电子器材,而不会染上“电子海洛英”的网瘾。现在的祖父母应该掌握“电子海洛英”的知识,也要认识儿童的需要,防止“电子海洛英”在他们身上植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