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环境不会改变,解决之道在于改变自己。家长和学校都有必要重新检讨对华文的态度,让双语的比重逐渐靠拢。
首先,家长必须抛开重英轻华的思维。华文是我们的根,华语是我们的母族语言,以母族语言和孩子沟通是天经地义的行为。对于传递中华文化给下一代的使命,身为华人的我们当仁不让。政府和私人界可以提供各种文化管道,协助一家大小浸濡在富有中华文化的环境中。亲子活动最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内心,父母的重视和参与将奠定孩子对华文的态度。
记得我们的孩子在选择小学时,先生跳出来坚定地说必须报读华文小学,华人一定要懂华文、说华语。我们所有的孩子在他的坚持下,完善了12年的华文教育,不单是学会华文华语,读报刊、写文章没问题,也能欣赏诗词古文,沉浸在美丽丰富的中华文化中。
先说说我家中的华文教育情况。外子出生于马来西亚的小乡镇。小时侯家中报读学校的条件是靠近家里,方便接送,所以他被父母送入国民小学。马来西亚国民小学只教导马来文和英文,外子就在家中将就的情况下,失去了接受华文教育的机会。在华文科缺席的学习生涯中,他从断断续续的补习学会简单的华语、汉字。70年代的华人乡村多以方言沟通,由于缺乏练习,他的华语也日渐生疏。
孩子对语文的态度很大程度取决于父母师长。在新加坡,我们根本不需要强调英文有多重要,从幼儿班到中学,每个阶段都极尽所能地加强英文水平。报读国内国外大专也需附上英文成绩,踏入社会所有高等和重要的场合一律以英语沟通。在这个大环境下,怎么看华文都变得可有可无,孩子又怎么能认真地学华文呢?
很多在国外成长的华人因为当地的局限,没有机会受正规的华文教育。我们不缺设备和环境,更应该不遗余力地发展和发扬华文教育。华文教育可以更国际化,学习华文可以是有趣愉悦的,而华文的发展潜能更是无限。我们必须向下一代灌输正确的态度,掌握华文也能为国家世界贡献他们的专业。对华人来说,使用华文是本分,传承华文是责任。
其次,我认为华人社会和教育机构不需再执着于英文是王道。我们使用英语在多元种族的家园里游走,运用英语融入全球化的大家庭,借用英文在浩瀚的学海里探索。但是随着中国对科技的快速研发和与全球学术界的分享,中国入资并参与各领域的开发和后续发展,华文成了国际举足轻重的语文。华文不止在学术上成为重要的沟通工具,也是族群传承文化、民俗、道德、信仰的根基,这不是英文所能取代的。
他真正面对不暗华文的窘境是到了国外。在美国念书时,有洋同学拿着中文杂志来讨教。对于他不能阅读中文,对方当然是脸带嘲讽地直面他的黑头发黄皮肤。在中国出差时,对着中文菜单,看见侍应生殷勤地帮隔壁桌的洋食客讲解,心中不免有些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