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不再特别强调“文以载道”的说法,有时候人们读书的目的和看好莱坞大片的目的差不多,只是体验一下曲折的情节和宏大的场面所给人带来的刺激。甚至有些作家提出,读书的意义就在读书,不应该追求的别的。这里不讨论这些,但是这和家长让孩子看故事书来提升华文能力的动机,实在是有天渊之别。如果看故事书就能提升语文能力,教育部干脆让孩子去看华语或英语的电影好了,那多省事啊!
前不久去一个朋友家,朋友说起孩子要面对华文考试,就请我指导。执教20多年,对于辅导一个中三学生参加考试,我还是很有信心的。再者,孩子的父母都是来自中国的新移民,口语表达很好,理解能力也很好,要应付考试,还不是手到擒来?
经典是好东西,可是好东西需要教导与传授。越是经典,内涵越丰富,越需要有人讲解,需要琢磨和品味。和同学争辩,和朋友分享,和老师讨论,再去仔细琢磨文章词句,才能体会其中的精髓,跨越其时代局限,与时俱进,适应和帮助现在的自己。
华文经典是好东西,可是再好的东西也要吸收消化,才能成为自己的东西。孩子跟着经典诵读班的老师读了三年多,却全然不知道自己在读什么,这有什么用?
孩子上了三年多的国学经典班,读了几十遍的《论语》《孟子》《三字经》,看了几十本华文故事书,怎么就没人告诉他要怎么去读“经典”呢?就算是《天书十二卷》,也需要理解才会有用,这是很浅显的道理。
朋友夫妻俩说,孩子读了那么多的华文故事书,难道就没有用?我说当然有用,可是这种用处真的很小。孩子阅读的故事书和看的华语动画片,与看华语电视剧的作用相差无几。因为孩子看故事书时,记住的就只是故事,甚至连故事也记不清楚。对他来说,看故事书最大的作用可能就是读到紧张情节时,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体验了一把刺激而已。
何大成
经典应该读,但是要读懂才有用。经典是好东西,但是读经典不能代替所有的阅读。要自己读、老师讲,还得自己想,与别人辩,方能增加自己才能,化经典为自用。
我给孩子设了一道作文题后,才发现虽然孩子的口语表达很好,但作文却是前言不搭后语,错别字连篇,文法惨不忍睹。
一个人要想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读”只是一个过程,“背诵”也是一个过程,“理解”才是知识内化的关键。没有“理解”这个内化过程,读得再多,背得再多,都是下在头上的雨水,不是被自己用毛巾擦掉,就是被太阳晒干了,哪能滋润心田培养出茁壮的灵魂?
我看了孩子的经典读物,是插图版的书籍,确实翻了很多遍,很多字写了拼音,看得出下了不少功夫。孩子平时也喜欢看“马小跳系列”“XX冒险系列”,前后加起来有几十本。我问孩子现在还能不能背诵《论语》,孩子看着我有点不好意思,说记得不全了。我让他背了一段,虽然有点不准确,但已经很好了。我问他为什么不在作文里写这些句子,孩子摇头说不会写,也不知道那些话是什么意思。
一个人的语文能力,不外乎就这个语言的听说读写能力、理解能力、评鉴能力和创造能力。每天听华语,每天说华语,常常读华文,这已经是在培养孩子三种重要的能力。可是作为更高层级的写、理解、评鉴、创造,却不是可以简单培养的。多写多练,增长自己的表达能力;认真思考辨析,增长自己的理解能力;博采众家以形成自己的评判标准,增加自己的评鉴能力;烧脑构思,灵感纵横捭阖,才能增加自己的创造能力。
我问家长孩子平时是否阅读和书写华文。家长说,他们在家讲华语,给孩子看华文书,小学时还连续三年给孩子报名参加华语经典诵读班。为了不让孩子把学过的《三字经》《论语》《孟子》等经典著作给忘了,家长督促孩子背诵这些经典名著,直到上中学一年以后,因为课业负担重才停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