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社有特殊的社会使命,特别是要照顾小老百姓的福利;企业的信条则是利润最大化。职总英康保险合作社为什么要申请转身为一家企业,并易名为英康保险呢?综合各方的说辞,主要理由是不转变将会面对生存问题。何以故?因为新加坡的保险行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完全改观,现在有几十家公司在竞争,和英康在1970年成立时的情况迥异。英康如果继续以合作社形式运作,很难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持续发展。转为企业后,英康就可以寻求注资和发展新业务。

这一连串的问题,只有英康顶头的控股公司职总创优才能解答。现在收购被喊停,会有什么后续发展不得而知,许多疑问会不会得到解答,也不得而知。英康保险是不是就此被打回原形呢?从企业化到安联收购,整个事态的发展过程给人的印象是,英康不能安于现状。换言之,保持现状并非职总创优之所愿。比喻来说,它其实是急着把女儿嫁出去,这才会同意安联成为51%大股东,并可以决定英康未来的发展走向。女儿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职总创优则了却一桩心事,并拿回部分资本。实际情况是不是这样?也只有当事人才知道,但至少会给人留下这样的想象。

今年8月6日,时任金管局董事、交通部长兼财政部第二部长徐芳达在国会回应议员有关安联收购英康股份的质询时,也发表类似观点。他说,金管局确保保险公司可持续经营,并为公众提供良好服务的重要做法之一,就是促进市场竞争。

作者是前新闻工作者、前国会议员

这听来合情合理,所以管辖合作社的文社青部也就答应了。奇怪的是,该部对收购后的减资计划一无所知。无论如何,减资等于违背英康当初的承诺。这也才是政府叫停收购行动的主要理由。当局忧虑的是,减资会对英康继续履行社会使命产生不确定性。

为什么会有如此的计划,如果联想到当初有关英康未来生存发展的讨论,就显得更加契合。这牵涉到英康是否还能够或是有必要继续作为合作社存在的问题。事实说明,各有关方面对此早已有共识。7月26日《联合早报》社论曾这么说:2022年职总英康宣布要转型时,就有议员向当局提出质询,企业化是否将影响保费,以及工人是否还能获得负担得起的保险?时任主管金管局事务的部长尚达曼资政所给的回答,显示政府对保险业和英康原初合作社的角色,已有不同的看法。

老实说,英康同意在收购后分掉大笔盈余资金的做法,让人丈八金刚摸不着头脑。不是说要注资吗?为什么反倒变成要分钱了?这不免令人产生许多疑问。

老实说,英康同意在收购后分掉大笔盈余资金的做法,让人丈八金刚摸不着头脑。不是说要注资吗?为什么反倒变成要分钱了?这不免令人产生许多疑问:当初,职总创优企业合作社(NTUC Enterprise)是出于怎样的考虑和盘算,才和安联达致收购协议?为什么那么有信心,成为英康少数股东后,还能确保继续执行社会使命?为什么要分钱?为什么对这样的大事,职总中央委员会声称事前毫不知情?为什么……

这次国会质询过后给人的印象是,收购案看来已成定局,当局并不觉得安联成为大股东有什么不妥,毕竟英康早已成为一家企业,不再是一家合作社。这一点大家似乎却已忘。老实说,在英康企业化之后,所有以它出身合作社并肩负社会使命而反对收购的理由,在法律上都是站不住脚的。与此同时,当局相信也确实觉得保险市场已有足够的竞争,能保障公众利益。如此这般,或许可以归结为一句话,那就是英康作为合作社已完成历史使命。因此,它先是获准转型为一家普通保险公司,再接下来就是寻求与安联合作。

尚达曼指出,职总英康在1970年设立时,新加坡的直接保险公司寥寥无几,英康弥补空缺,为工人提供负担得起的保险。时移势易,保险业过去几十年来已发生根本的变化,如今在本地的直接保险公司已有40几家,提供各色产品,保险业的竞争非常激烈,没有一家公司能独霸市场。因此,英康企业化对保费的影响不大,英康也会持续为国人提供负担得起的保险。他补充说,要让保费负担得起和产品多样化,最佳办法是确保保险业蓬勃发展和有竞争性,金管局会做好这方面的工作。

为什么要分钱?

也许有人会问:除了转为企业就没有其他办法吗?但生米已经煮成熟饭,多问何益?现在,一切又回到问题的原点。英康在职总创优心目中,似乎就是个“剩女”,苦心安排一门“婚事”,一波三折,如今被取消了,奈何?另一边的安联还会痴心到底吗?我们只能拭目以待。无论如何,现在的英康和职总创优,处境确实都很尴尬,真可谓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延伸阅读

原来,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在审批这一收购申请时发现,双方计划在“完婚”后,将实行所谓的减少资本计划,即把英康约20亿元盈余资金中的18亿5000万元分给股东。金管局就此和文化、社区及青年部打了招呼,部长决定立即喊停。

英康保险和德国保险公司安联的“婚事”告吹了。原因不是安联要成为占51%股份的大股东,而是因为英康违背当初要从合作社转为企业时所做的承诺。变故来得很突然,给人的印象就像煮熟的鸭子飞了。

若不是得到政府特别豁免,英康是不能把这笔钱带走的。根据《合作社法令》第88节规定,这笔钱本该转入一个合作社清算账户(Cooperative Societies Liquidation Account),用于促进所有合作社的整体利益。

安联所出的收购价约22亿元,如果在事成后能获分约一半的盈余资金,等于就可以回本近一半。我们不知道英康属下还有什么资产,但相信这些都是收购方盘算在内的对象。问题的关键在于,英康是因为当初申请转为企业时做出承诺,会继续承担社会责任,才获准留下这笔20亿元的盈余,却为何要在收购后就立即把钱分给股东呢?

在2022年转为普通企业后,英康在法律上就已不再是合作社。但是,它坚称自己还能以新的企业身份,履行作为合作社时的社会使命,这本身就难以令人信服。如果说它已失去竞争优势,转为企业同样要面对激烈竞争,又怎能同时兼顾社会使命?如果英康继续作为合作社,那职总创优可能必须不断注资。这或许才是问题的关键,也是它为什么要转为企业的主要原因。据报道,在2015年至2020年间,职总创优企业向职总英康注资总额达6亿30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