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人认为,现在是网络时代,一键按下去,什么知识都能搜索到,需要的时候,现学现卖也来得及。问题是,当我们需要用到知识的时候,是否身边有手机电脑,是否网络畅通,所遇情况是否容许网络搜索结果反映出来;还有,发达的网络显示的千千万万条结果,哪一条是最适合的?这些每一步都是考验,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曾几何时,在学习过程中,一旦某些知识点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立刻会引起各方反感,好像学习变得无趣无聊,都是“死记硬背”惹的祸。于是,教导者想破脑袋,投入大量精力,希望找到能让学生掌握知识,又不必死记硬背的蹊径;学习者也以为在死记硬背之外,一定有一种或两种更高效更灵验的招数。双方都付出很多无用之功。考试时,出题者战战兢兢,不敢在试卷上写出须要硬记的知识点,生怕被扣上“死记硬背”的大帽子。

我们无法想象,工程师面对机器瘫痪,要用电脑查阅解决办法;也无法想象飞机驾驶员看到前方出现雪山或厚厚的云层,临时翻阅电脑或操作手册。另外,即便搜索变得非常简捷高速,但能向网络提出精确问题,并能在如雨点一样密集的答案中,一眼判断哪一条才是对症下药的方法,需要高级的思维,经验的累积。这不是网络搜索能够解决的。

黄循财总理在前不久的国庆演讲中,提到他上了中学才接触华文学习。刚开始,大家嘲笑他不会讲华语,但万万没想到,他成了笑到最后的人,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他说:“O水准华文成绩放榜时,我的成绩竟然考到A1。连我自己都很意外,这其实没有什么秘诀,我是靠死记硬背才拿到好成绩的。”

若论成语之浩瀚海洋中,哪一条成语是最“冤枉”的?非“死记硬背”莫属。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里面有一个“死”字,看起来不吉利,背了黑锅;“硬”字也因为太直接显得不受待见。其实,“死记”的意思是“强行记住”,记住的方式不活泼不生动,跟“死亡”一点关系也没有。“硬背”指的是坚决、强硬或执拗地背诵下来,显示出记住的决心如此坚定。

让我们回归本源。学习本身就是一个依靠阅读、听讲、研究、观察、探索、创新、实验、实践等手段获得知识、提高认知或技能的过程,是一种使人可以得到持续变化的行为方式。这里面,“持续”一词凸显不断、坚持并重复记忆的学习特点。古人云:“绳锯木断,水滴石穿”,那些掌握学问的大家,获得超越凡人的卓著成就,无一不是因为对学问的日积月累、坚持不懈。这是颠扑不破的道理。无数事实也证明,死记硬背获取的知识就像地基,只有打好地基,才能在其上建设高楼大厦。那些不断累积的知识也会在学习者身上产生内化作用,成为创新和发明创造的源泉力量。

是时,乃该为“死记硬背”正名的时候了。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学好知识,尤其是语言能力的掌握,急不得,没有捷径,惟手熟尔。不仅要背、读、抄、写,而且要多背、多读、多抄、多写。

他说:“当然学习语文有不同的方法,这未必是最好的,但是它为我打下了基础。在从政后,我须要和民众用华语沟通,幸好当年下了苦功,让我现在能够活学活用,我的华语也开始进步了。”从讲话中,我们看到曾经的少年学子,为了优异成绩而留下的汗水,窥见他为华文学习奋斗的足迹,以及他不自吹、谦逊低调的优秀态度。

作者是华文教师、作家

不否认,除了死记硬背,一定还有其他学习方法,诸如“理解式学习”——即不用死记硬背,理解后自然就记住了。笔者认为这种学习方式适合年龄稍大的学生或者成年学生。人类最佳的记忆力在25岁之前,随后,记忆力会随着年龄减退。在如今“活到老学到老”“终身学习”的时代,大家离开校园都须要再吸收知识,才能保证不被历史的车轮甩到后面。当年记忆力超强的黄金年龄已经一去不复返,选择“理解式学习”是没办法的办法。在儿童少年时代,记忆力强、理解力也很好的情况下,死记硬背和理解式学习并不矛盾,可以并行。

我感谢黄总理以自身经历作为鲜活的例子,为莘莘学子介绍自己学习华文的“秘诀”,也为“死记硬背”这个成语正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