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白分了之后,柯文哲缺乏政党动员的能量,特别是两大党都刻意边缘化柯,甚至亲蓝和亲绿的媒体都数落并封杀柯。柯文哲虽然没有“陆军”(没有组织动员)、没有“传统媒体”(有线和无线电视台),最终仍克服困难取得26%的支持票,所领导的政党也获得了八席不分区的立委。总统竞选虽败,但在国会三党不过半的情况下,民众党在国民党和民进党之间成了“关键少数”,其他两大党必须取得它的合作。不然,在两大党意识形态的对立下,没有民众党的支持,民进党执政难,国民党制衡也难。
柯是三组人选中赢得最大多数年轻人支持的,在自媒体和网络的声量最高。在没有传统的动员条件下,年轻及自发的力量创造了极大声势,以至于选前在凯道的造势大会惊吓了其他两党。无论是国民党或是民进党,都是靠传统的基本盘,即过去支持他们的,基本上不会变,同时也形成一种僵化或固著,根本吸引不了年轻族群。与此相反,柯文哲以说理和开放亲民的态度更贴近年轻人,让他们找到可以参与以及被接纳的感受,所以民众党成为这次大选中最有活力、清新、创意、热情的政党。
着眼于未来四年的选民结构变化,两大党的老人会过去,一代年轻人会加入首投族。以这次大选情况看来,“得青年者得天下”,这是民众党未来仍被看好的一个优势,其选民结构的成长将是最被看好的。柯文哲若四年后再拼一次,他及民众党仍是国、民两大党最大的威胁。
(作者是台湾辅仁大学哲学系教授)
选前大家都清楚,侯友宜和柯文哲必须合作才有胜算,然而在登记参选最后截止前“蓝白合”破局,最终形成三角战。国民党和民众党之间成了既竞争又保持合作的可能,因而形成“弃谁保谁”的问题,以集中选票创造最大化的胜选可能。
除了少部分的人还在谈柯文哲与蓝白破局造成的后果应追究谁的责任,现在大部分媒体都在注意到这个仅仅成立四年的政党,支持者如何短时间内增加了一倍,得到的票数也翻倍。柯文哲在两大党的夹杀和严重缺乏资源下,竟取得这个成绩,因而有人说“柯文哲没有输”,而且着重于四年后的下一届总统大选。相较于其他两党,只有民众党成长,因为它吸引了年轻人的选票,所以有人认为,如果这次柯文哲不出来,侯友宜也赢不了,因为柯的年轻票会流向民进党而非国民党。当时柯已意识到,若他与侯合且自己不是“正的”,年轻支持者会跑掉,结果还是输。
民众党的实际战力,除了柯文哲,就属黄国昌。黄国昌曾是立法委员,被喻为国会“战神”,柯文哲形容他“一个抵五个”。在这次的选举活动中,柯文哲以政策主张争取总统之位,黄国昌则以揭弊表现监督的实力,两人成了这个党的两个太阳。年轻人或中产的中间选民之所以支持民众党,并寄望于民众党,“战神”的魅力和实力绝对是关键。
选后两大党都旨在抢得立法院院长一位,民众党成了关键——支持哪个政党,那个政党推出来的人选才有可能获胜。国会开议时,民众党也是关键少数——谁支持国会改革就支持谁,因而逼使两大党必须认真地回应它所提出的条件。
台湾大选落幕,民进党的赖清德获胜,国民党的侯友宜排第二,民众党的柯文哲排第三。奇怪的是,这几天台湾媒体竟在选后大谈柯文哲及其民众党。为何大家现在对“第三名”如此在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