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重要的是,这门课程背后的理念:建立包容的教育机制与思维,以发掘和培养人才为本。也为终身学习提供了更灵活的时间和学习模式,让不能在一般时间上课的人能根据自己的空档和步伐学习,突破许多成人或延续教育的固有局限。
教育如果只聚焦于培养各种经济人才,或是只为未来有更好的出路,人工智能或越来越能取代各种岗位的科技就能让各种人才成为“罐头”,很快进入越来越短的有效期。
延伸阅读
再来就是专接收普通工艺源流学生的裕峰中学,庆祝创校10周年。三个场合,教育部长陈振声都到场,虽然演讲的对象不同,但基本上都涵盖了政府对未来教育的核心思想和理念:为不同背景与兴趣的学子,提供更多学习的选择与提升的渠道;加强教育与业界的合作,更有效实现学习、研究与实践(或实习)的结合;以及更有意识地把成人教育或终身学习融入教育体系,让国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可以继续进修和掌握新技能。
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参与主持的一个纪录片“Working: What We Do All Day”正在Netflix播映,节目的中文翻译是《我工作故我在》,从居家护理、科技与酒店业的12名各阶层受薪人士,探究美国当今的社会与职场文化,如何影响他们追求良好的薪酬、工作目标和发展机会。无论受访的是高管或零工经济员工如送餐人员,大家的共同担忧是,人工智能与科技会如何淘汰他们的工作、家人的生计等等。这种担忧的个人解决方法,似乎就是“少买几件性感的衣服”“少买几双运动鞋”。
过去一周,接连有三个有关特别教育、大专与高等教育的新闻。先是新加坡理工大学坐落在榜鹅校园的建校工程举行封顶仪式,可容纳约1万2000名学生的新校舍预计明年下半年投入运作,目前在杜佛路总部和分布在五所理工学院校舍的新工大学生,到时可集中到新校园上课。
当未来的经济生产更能通过科技来提高生产力和解决许多繁琐的运作时,工作的意义和人为什么工作这样的问题,才是更重要的思考。教育的意义也因此更要从这方面来设想与规划,帮助人们善用人工智能与数码化所释放出来的空间与时间,实现更大的工作意义和满足感。比如能在所处的领域,跟同事或合作伙伴一起提高这个领域的社会价值,甚至是梳理了一些机制与难题,造福所服务的社会大众。
人生的历练与心得,往往带来许多智慧,这种智慧和经验的最高境界是给其他人增添人情味和改善生活的机会。我们的教育规划及学府在加强与业界的紧密接触、合作时,除了是让学生有更多实习的机会、让研究与业界相辅相成,人生智慧与社会行动的分享更是重要。学生要学的不只是时下趋势与技能,而是教育与工作的更大社会意义。
新加坡的经济与人才必须与时俱进,才能过渡到任何新趋势、新要求。然而在致力于做这样的教育投资与改革时,教育还是不能放弃或偏离百年树人的核心价值。教育如果只聚焦于培养各种经济人才,或是只为了未来有更好的出路,人工智能或越来越能取代各种岗位的科技就能让各种人才成为“罐头”,很快进入越来越短的有效期。
今天(5月28日)的《早报星期天》有篇实况报道,我的同事很细致地介绍了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从法国引进的一门编码与网络科技课程,采用的是非常非传统的教育模式:三年课程全免费,不问背景不看文凭谁都可申请;学习方法如玩电脑游戏,完全是自修但必须与同学合作解决层层难题或难关;学习时间和进度由自己掌控。完成基础课程后,可以到科技公司实习六个月,并可能正式受聘。
(作者是《联合早报》副总编辑)
不过最引我深思的是两位高管的话。一位是纽约市著名酒店皮埃尔(Pierre)的总经理François,他的工作意义是天天做好代表酒店门面的职务,这才能对得起他所领导的500人团队,因为是这些清洁工、餐饮人员和柜台人员等等的专业服务,共同撑起了酒店的名誉和形象,他才能继续代表酒店到杜拜等地出席国际会议,享用高级饮食。
接着是义安理工学院推出新课程框架,由校方与业界伙伴共同制定、教授和评估每个全职专业文凭课程中至少三分之一的课程内容,帮助学生掌握业界技能。
教育离不开工作与出路,但这只是其中的目标,人工智能与科技的迅速发展,应该帮助人类打造更公平与包容的生活环境,我们的教育和时时要国民与企业拥抱科技的政策,要能引向这方向,才能实践树人也为人的教育更大目标,让不同背景与技能的人都能自信也能自在地在自己的家园安身立命。
另一位是密西西比一家居家看护公司创办人兼总裁Jeanette,因为是小企业,没能争取到州政府和一些机构的太多津贴或赞助,她和儿子得经常减自己的收入来维持员工的福利。而因为公司也不计较费用地给低收入家庭护理或帮助,公司盈利不多。但她强调,她并没有因为多做和多给而损失许多,公司还是能维持的。而能维持员工的生计和帮助更需要的家庭,是她苦心经营的最大满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