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主席格伦伯格(Martin Gruenberg)说:“当前的利率环境对银行的融资和投资策略的盈利能力,以及风险状况产生了巨大影响。这些账面上未实现的损失,削弱了银行满足突然需要的资金流动性的能力。”

美国引爆的上一次金融危机是在2008年。一晃15年。日子一久,人们对当时的危机也渐渐淡忘。安稳的日子很容易让人们把现有的一切视为理所当然。但是,这个月在短短的一个星期里,三家美国银行突然相继倒闭,让投资者突然惊醒。人们忍不住要问:我们的钱安全吗?

没多久,第一共和银行(First Republic Bank)也爆发挤提危机。3月15日,在美国政府主导下,美国11家大型银行联合注资300亿美元帮第一共和银行渡过难关。

在过去几年里,市场利率非常低。市场的热钱也把许多资产的价格推高。尤其在疫情期间,各国政府更是投入大笔钱来缓解突如其来的危机。热钱充斥整个市场,存款也纷纷涌入银行。以硅谷银行为例,在2020年和2021年,它的新增存款就将近1300亿美元,多到根本无法全部贷出去。

监管机构在衡量银行的安全标准时,应该考虑到这一点,并以这个标准来决定有关银行是否拥有足够的资本,或是要银行提高资本,做适当的缓冲准备。没有银行会喜欢增加资本缓冲,或是面对更多的规则与限制。但保证存户存款安全,毕竟是整个银行业系统的最基本条件。

欧美如何处理银行倒闭,直接关系到人们对银行体系的信心。其他现阶段没有出现银行倒闭的国家,尤其是各个区域金融中心,也应该自行审查自己国内银行的资金情况,确保没有问题。这是负责任的做法,也是安抚人心必不可少的一环。

当时,市场利率接近于零,许多银行就选择最简单的做法,买入大量的国债和债券。因为这些存款几乎是没有成本的,所以就算美国政府长期债券只支付少许利息,还是有利可图。

这场银行危机也蔓延到美国以外。原本已经问题连连的瑞士信贷,3月15日在股价猛挫24%之后,也在3月16日终于伸手向瑞士央行要了500亿瑞郎(约722亿新元),以保住银行的资金流动性。根据最新消息,瑞士信贷甚至面对被收购的命运。

(作者是《联合早报》资深特稿员)

不仅如此,银行通常是用存款购买债券的。银行如果要持有债券直到期满,它的整体存款必须跟债券数额相匹配。但是,随着利率上升,银行为继续争取存款,不得不跟着调高存款利息。换言之,它们的资金成本也跟着上升。原本有利可图的国债,经这么左右挤压,利润也被挤得所剩无几。这种情况对中小型银行更是明显。

为了避免乱局扩大,美国联邦储备局3月12日立即宣布,设立一个由财政部提供资金的新贷款计划,允许银行和其他贷款机构,按面值把美国国债和抵押贷款支持证券抵押为现金,贷款期为一年。

应保证存户存款安全

对于一些长期债券,这个面值数额可能还比市场价值高出50%以上。联储局如此慷慨,银行债券的“未实现损失”问题暂时获得缓解。这也就意味着银行的存户暂时没必要挤提。

硅谷银行(Silicon Valley Bank)、标志银行(Signature Bank)和银门银行(Silvergate Bank)倒闭,投资者确实是吓坏了。单单在本月的首15天里,美国银行业的市值就已经蒸发17%,高达2290亿美元(约3000亿新元)。美国国债收益率也跟着暴跌。欧洲、日本和亚洲地区的银行股没能幸免。

应重视“未实现损失”

换言之,这些银行会发现,突然需要现金时,手头的现金比想象的要少,因为所持有的证券市值比账面价值还低。就像硅谷银行一样,就算卖出手头上的210亿美元债券等项目,还得蒙受18亿美元的亏损。

15年前的金融危机是鲁莽放贷和房地产泡沫破灭的结果。在那场危机之后,美国监管当局为了确保银行持有的资产是可靠的,鼓励银行购买政府债券。毕竟美国政府的信誉可说是稳如泰山,就算危机出现,美国国债还是有一定的价值。

在金融危机爆发15年后,今时今日的银行业还脆弱吗?

银行倒闭,即使是小银行,也不能等闲视之。因为银行涉及金钱业务,错综复杂,牵连甚广。这次从硅谷银行到其他银行的倒闭事件,确实是敲醒了一记警钟。欧美如何处理银行倒闭,直接关系到人们对银行体系的信心。其他现阶段没有出现银行倒闭的国家,尤其是各个区域金融中心,也应该自行审查自己国内银行的资金情况,确保没有问题。这是负责任的做法,也是安抚人心必不可少的一环。

但是,这个贷款只为期一年。监管机构必须充分利用接下来的时间,让整个银行系统更加安全。各个监管机构现在必须承认,利率上升确实带给银行业一定的风险。在危机期间,一家有未实现损失的银行,比没有这种损失的银行有更大的倒闭风险。这种差异必须要反映在银行的资产负债表。

另外,当银行的存户逐步因各种理由撤离时,就会迫使银行通过出售资产来弥补存款外流。就像硅谷银行,因为这阵子属于首次公开募股(IPO)和私募融资“冬季”,它就面对许多硅谷初创公司存户,纷纷提取之前的存款。在过去一年里,硅谷银行的存款净变化由正转负。出售资产弥补存款外流,银行的损失就不仅是账面上的了。

账面上未实现的损失是否无关紧要呢?虽然许多银行都不须要在资产负债表上反映各类资产的市值,但只要它们出售债券,这些账面损失就会成为实际损失。硅谷银行的情况就是如此。

硅谷银行并不是孤例。根据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的数据,截至2022年底,美国银行的未实现损失,也就是那些市价已经下降但银行尚未出售的资产,竟然高达6200亿美元。

但是,当美国联邦储备局以40年来最快的速度加息后,新发行的债券开始向投资者支付更高的利率,这就使利率较低的旧债券的吸引力和市值继续下降。许多银行就算准备持守债券直到期满,还是得蒙受巨大的账面损失。这个恶性循环把许多银行的未实现损失,像滚雪球般越滚越大。

虽然去年所有大型的美国银行都通过了监管部门的资本要求和年度抗压测试,但全球评级机构穆迪3月13日还是因“新的担忧正在浮出水面”,决定将整个美国银行体系的评级,从原本的“稳定”下调至“负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