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这些由官方与非营利组织所筹办的活动,能将人流导向邻里,但真正要让邻里商店成为国人平日愿意光顾,游客趋之若鹜的景点,除了让商家跟得上数码时代,推出电商服务和接受电子收费,较根本的是须打造出各个邻里的特色,突出一些较能吸引人的邻里商店。
人也是贪新鲜的动物,喜欢尝新、尝鲜。
代表《联合早报》和《新明日报》负责与全国商联总会和邻里企业中心合作,帮邻里商家转型以及邻里旅游等项目,两年内走访了12个邻里,算是破了自己从小到大的纪录。即便是之前当记者跑新闻时,经常到不同的邻里社区采访,但从来没有那么深入地去了解每一个邻里。
不久前参观淡马锡理工学院设计系学生的毕业作品展,其中一个传播设计系的学生就想出了一个让用户走到哪里,就立刻知晓所在之处有什么美食、有趣商店或景点的众包应用。较传统的邻里商家,一般比较不会上网自我推销,若有一个这样的应用,让公众能推荐有故事的老店,或是较新奇有创意的新店,不失为宣传邻里特色和带动邻里自由行的好工具。
人是回忆的动物,经常紧抓着成长的记忆不放。
要使我们的邻里有活力,就须要让邻里商店多样化。除了引进有特色的新店外,传统老店也是许多人对邻里的回忆与心灵联系,对年轻一辈更是活课本。要如何把这些老店变成邻里的活招牌和特点,无法凭店家本身或商联会之力达成,须要有关当局的整体规划。
最近邻里企业中心在全国商联总会的配合下,刚结束第二届的新加坡邻里节,所办活动得到国人热烈的支持,为各邻里注入了许多活力,大抽奖也鼓励许多国人到邻里商店消费。筹委会吸取了经验,把活动做得更多更好,第二届比第一届邻里节获得更多邻里商联会的支持。许多商联会和商家也各自主办活动配合,再加上有更多的媒体宣传,让今年的活动更广为国人所知。
国家发展部长李智陞去年11月在第二届邻里节开幕仪式上宣布,让一些以30年店契出售的店面在到期后,以较短的三年契约把店铺出租,以更好地迎合居民的需求,让邻里更有活力。这么做虽然可以让邻里商家更积极地确保自己所提供的服务与商品符合消费者要求,但也须在邻里商店的多样性和居民需求之间取得平衡,否则一些特色老店,很可能因此而无法经营下去。
我们的邻里,就是在新旧中挣扎,在迎合新时代的口味时,却总有一些难舍的旧面貌。
要使我们的邻里有活力,就须要让邻里商店多样化。除了引进有特色的新店外,传统老店也是许多人对邻里的回忆与心灵联系,对年轻一辈更是活课本。要如何把这些老店变成邻里的活招牌和特点,无法凭店家本身或商联会之力达成,须要有关当局的整体规划。
是否给有历史价值的传统老店特别的租赁条件?是否可帮老商店美化店面,但不要将它们改头换面?是否可以让老店家在担任邻里“亲善大使”时,有一些额外的酬劳,或帮他们想出另类的盈利模式?否则这些老店只沦为叫好不叫座的“景点”,也难以持续。可否集合邻里的有特色有故事的商店、美食,介绍他们的历史、故事,并把它们列入旅游指南内,让游客有参访的理由?
希望我们的邻里在迎接数码转型时,仍然有让老店以自己的模式存在的空间。
这些拥有40多年历史的老店,在外面的世界步履急促变奏时,似乎以自己悠然的步伐把时间定格住。它们可能有漆着金漆的老招牌、可能店内装潢老旧、简陋,但都是一个时代的见证者。每当经过这些老店,总是忍不住希望能将它们的故事与读者分享。但正是因为老店主只执着于匠人的作业与对熟客的服务,不太懂得自我包装或推销,因此都只默默地存在着。
在过去两年内走访了12个邻里,至今让我印象至深的,是珍珠百货商场那个有许多老布庄、缝纫配饰的垂直邻里鲜明的特色;哥本峇鲁的两家鸟笼制作老店;勿洛中心的老相框店、子承父业的传统裁缝店、修手表已有40多年的小店等等。
(作者是华文媒体集团伙伴关系与品牌活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