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设定提名日和投票日的选委会,似乎是这个反转情节的关键角色。选委会是政治中立、没政党倾向的。不过,有者指出目前的选委会是马国前首相、国盟主席慕尤丁在位时委任的,选举期与各党利弊的“巧合”,很难不让人多做联想。

英国前首相特拉斯上位45天闪辞,其间出台的减税政策引发金融市场动荡、英镑重挫,不得不收回成命并撤换财长试图止损。而马国政坛因政客追求个人利益大于为人民福祉着想而向来戏剧性变化多,接下来的一个月,任何咋舌的反转,都可能在庶民为高通胀挣扎、为防水灾烦恼的同时,一一上演。

马国选举委员会在星期四(10月20日)宣布大选提名日定在11月5日,投票日则在竞选14天后的19日举行。看守首相依斯迈说,14天的竞选期相当充足,各政党能做好策划和准备工作。然而,这个时间点与之前好些政治观察者预测的雨季前大选(11月初投票)、速战速决的节奏,似乎是个反转。

如果11月开始连绵大雨,马国多地发生水灾,选民第一个要追究的,就是心心念念想重新独得执政权的国阵的责任;如果水灾情况严重,投票甚至会推迟举行,加大国阵支持者“跑票”的可能性。

再来还有“老天的脸色”。巫统费了一番功夫促成国会提早解散,盘算11月初投票,避开东北季候风带来的高雨量,要在“顾及人民的安全”下大选,挽回一些选票。但投票日却落在11月第三周、水灾风险相当高的时候。

窗外雨滴嗒嗒响,在本地长住的母亲拿着平板电脑,要我技术支援她开通账号,因为她要登记成为马来西亚第15届大选的邮寄选民。

当然,从客观角度来看,较长的选举期能让选委会有充分时间确保选务顺利运行,包括处理刚放宽合格条件的海外选民邮寄选票事宜。而对选民来说,则有更多时间来评估和决定地方与国家领袖,海外选民也能有宽裕的时间完成邮寄投票的登记程序。

(作者是《联合早报》多媒体高级编辑)

马国国会在10月10日解散,从那天到提名日,前后26天;到投票日,则为40天。而从现在到投票日,还有近一个月的时间。这个比马国前几届大选相对较漫长的选举期,有太多可影响选情的因素和“剧情”可上演,例如经济可能再遇暴风雨、令吉持续疲弱再打击人们的生计;又例如高龄97岁的马国前首相、斗士党主席马哈迪再打希盟主席安华的主意,想“重施故伎”来个政治联手,但希盟已经宣布不与马哈迪或斗士党有任何形式的合作。

前天的雨,下了几乎一整天。我国气象署在本月中旬发布文告说,西南季候风逐渐减弱,预计本月底进入季候风交替期,因风向交汇而多雨。

寒暄馆

较长的选举期对国阵来说弊多于利,对其他政党而言似乎是好事一桩。各党能有时间谈合作,凝聚力量。虽然很难复制上届大选的气象,但各党策略性结盟或减少直接对抗的排阵,是有机会争取到更多选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