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宇宙到底可以发挥什么作用?以现阶段的技术来看,重点大概可以落实在两个方面:虚实整合,以及去中心化。
但要达到全方位的沉浸式体感,单纯就穿戴式设备来看,挑战仍巨大。原因是人体感官中,视觉与听觉很好“骗”,或许味觉与嗅觉也能被设备所操纵;但要欺骗触觉,难度大多了,占人体表面积1.6平方公尺的皮肤,要怎麽靠穿戴式设备来涵盖?再说,受限于种种客观条件,虚拟世界要完全模拟真实世界,在可预见的未来是不太可能做到的,用户一定感觉得出差异,而且会很明显。那剩下的问题就是:到底人们有多“渴望”在一个完全由数字代码所构成的环境中,去实践自我?
先来说说虚实整合,印象最深的就是马斯克对元宇宙的吐槽:“没人想整天将屏幕绑在脸上”。确实,作为进入元宇宙的方式之一,必须要有穿戴式装备,用户才能够进入虚拟的世界,无论是工作或游戏,甚至教育和消费体验。整天带著MR/VR眼镜,当然很不切实际,但硬体技术的发展,绝对会朝向更人性化迈进,搞不好马上出现“隐形液晶体显影眼镜”(取自经典港片“赌神”的台词:“你戴个副液晶体显影眼镜系两年前美国过时的产品,而我呢副隐形液晶体显影眼镜,是上个月西德最新产品,价值11万美金”),就可以很大程度解决不方便的问题。
撰写此文时,适逢由Meta举办号称全世界第一个24小时的嘉年华Meta Festival 1,采取线上直播的方式,搭配元宇宙相关的科技感背景,赛博庞克风等元素;讲师也涵盖科技业、新创圈、学术界等知名人士,透过视讯连线分享他们各自对元宇宙、区块链等的看法。虽说各有专业,但主旋律不外乎“未来已来,科技将颠覆传统”的调调,不知是不是与2000年前夕,互联网泡沫尚未破灭之时的状况有异曲同工之妙。
单纯虚实整合,游戏产业已经走得很早,其他产业则方兴未艾。至于去中心化,撇开“用户能掌控自己数据”这种不太算优点的优点之外,到底对我们还有什么好处,倒也还须不断研究。要把虚实整合与去中心化结合,缔造一个“颠覆产业”的元宇宙,是值得探索一番,我也相信会在几个特定的专业领域,大放异彩。只不过,要落实成具体的商业模式,影响亿万大众,恐怕目前在市面上,还看不到什么真正创新的东西。
诚然,用互联网举例,也是想说明,但凡所有的突破式创新在初期的时候,都是众声喧哗,各言尔志。其中的绝大多数想法,不会成为真正能改变世界的商业应用,但他们或许能因为处在风头上,圈一笔投资人的钱(更恶劣的,是借着加密货币、NFT、DAO之类的方式,直接圈无知大众的钱)。
(作者是联合国资讯科技处顾问,社会企业创业者)
至于第二个核心元素:去中心化,就更吊诡了。那套“当今web2.0由少数科技巨头垄断,用户的资讯都掌握在他们手里”的论述,应该不陌生,而元宇宙与web3.0就是要打造一个“用户可以自主掌控数据的世界”,让每一个人自由创作与发表,并获取名副其实的盈利,与来自数据使用者的付费(会讲到这个的,多半还得扯一下区块链和NFT)。理想虽好,使用者付费这个逻辑也没毛病,但有件事可能须要厘清一下:作为一个个体,你我所创造出来的日常数据,是没有什么价值的。所谓的消费者数据与使用者偏好,本质上是要数量大到一定程度,大数据(big data)才会形成有分析价值的数据集,再被反馈给生产者与商家,制造出符合“大众”需求的产品,或操作适合“大众”口味的营销策略。
没错,戴上VR眼镜,整个商场尽收眼底(消费),串上金流服务,滑一下手指就可以用加密货币买单(支付);穿戴上适当的设备,马上进入3D情境,与远在其他国家的同事同步开会(工作);又或是不用到现场,一样可以体验偶像的劲歌热舞(娱乐)。以上都完全可以建构在虚拟的世界中,透过跟实体世界的服务(例如物流)整合,在某些情境下,确实能增加工作效率,例如跨境远端的团队合作,或提升大众生活福祉,例如行动不便的老奶奶,戴上眼镜就可以逛传统市场。但直击核心的问题是:人类到底有多想逃避现实?除非有必要或真的因故无法出门,不然我还是宁可用我的真实双腿,去逛逛商场,搭一趟飞机,去见见远在彼端的伴侣,或进到会议室,面对面地与同事开展辩论。人活在世上,总有些东西需要较“真”与“虚”的区别吧?
在虚拟世界实践自我
其实,无论什么样的底层技术,网络始终是一个流量变现的领域,而要有流量,首先你必须“红”,这无关你是在中心化的平台,还是去中心化的世界。这牵涉到的是搭风向与经营粉丝的技巧。当你的产出备受喜爱时,管他平台有没有抽成,管他资讯传递的方式是否公平透明,广大的粉丝终究会为偶像的任何(荒诞)行径买单,变现也就水到渠成。作为当事人,钱都赚了(韭菜都割了),你还会认真在意这个世界是不是去中心化?
不过放在简报或宣传影片里,讲台上唱作俱佳,弄得科技感十足,玩弄术语与名词的,倒是比比皆是。
元宇宙到底可以发挥什么作用?除了电影里那套世界观,坦白讲,观众有没有被吸引到,真的见仁见智,我就一点都不想活在骇客任务或一级玩家那种世界。以现阶段的技术来看,元宇宙的重点,大概可以落实在两个方面:虚实整合,以及去中心化。两者其实完全可以分开讨论,他们本就是锁定在不同的应用领域。当然,要扯在一起,让简报充满丰富(但不知所以)的花俏术语,确实也是一种策略,让讲者看起来很专业,让顾问/咨询业更容易唬住客户,也让项目方得以因为“复杂”而沾沾自喜,让投资者觉得自己的钱好像真的可以创造另一只独角兽(但大部分是打水漂的)。
元宇宙(Metaverse)在网络上众说纷纭,也并未有个统一定义,若要让一般大众能快速了解,不妨拿1997年的电影《骇客任务》(《黑客帝国》)来比喻;撇开其对科技反噬与人性反思的那些面向,单就技术与虚实整合的角度,大抵是当今那些元宇宙支持者,所能想到最极致的样貌:一个由数码构建的世界,让每个人可以有近乎100%沉浸式的体验。
假设你在元宇宙中,真的透过某些区块链底层技术,让你得以掌握所有日常数据,那又怎样?是的,你让科技巨头再也无法被动搜集你的资料,但当你个人的资料脱离群体的集合后,到底还剩多少可以变现的价值?不妨想想。当然,可能会有人反驳,如果是“内容创作者”,也就是web2.0世界中的博主、YouTuber、网红,是否去中心化的元宇宙,可以更加鼓励用户创作,并分得更为合理的利润?
常常和元宇宙相提并论的,除了区块链技术之外,大概不外乎web3.0,一个号称会“入侵”各行各业乃至你我日常生活的运作方式。诚然,我们现在的生活已离不开互联网,从消费到支付、信息的传递与工作,以及工业制程或航太运输,都必须仰赖web互联互通,让一切既方便又有效率。这是web2.0的世界,大抵也还算天下太平,各得其所。然而人类总是吃着碗里的,看着碗外的,还想着其他尚不存在的可能性。要再提升一个层次,自然就要有新的元素与口号,相关的“概念股”也才能趁势水涨船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