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面对时代变迁与世代思维改变,我认为有关当局与广大社会必须对当前的华文教育情况共同反思。如何扭转华语学习趋势并对症下药,是一个长期的课题。我想,李郝两文引起的讨论是很好的起点。
不过,两篇文章都指英文是导致华文不被重视的原因之一。我认为这得归咎于以英语为主的双语教育制度所衍生出的一系列问题。在以英语为主的大环境下,华语与其他母语自然处于劣势地位,这也影响新一代华人如何看待英语和华语的重要性。我国2020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英语已取代华语为国人在家中最常说的语言。当局也鼓励新一代父母以华语与幼儿沟通,鼓励国人把华语融入日常生活中。不过,由于英语持续占主导地位,这类鼓励似乎起不到显著作用,如何鼓励更多国人使用华语也成了难题之一。
当然,我们也不能否定教育部与华文教师在提升华文课程的过程中所作出的努力。就如郝同学所指出,如今学校已结合网络学习平台进行华语教学,课本内容也更多样化。她的老师也非常用心,以各种方式教写作文,学生也能通过各种课堂活动运用华文,使得郝同学“非常喜欢上华文课”。不过,并非全国学生都有共同的华文课堂体验,或许李女士三个孩子的华文学习体验,就如她所提的“枯燥乏味”。若真如此,那必定会影响孩子对华文的观感,甚至失去兴趣,这样的现象就出现在我周围的朋友身上。
抖音上就有一位从事纪录片摄影工作的我国华族青年,在进行一项自我挑战,希望在18个月内学好中文,并在2023年参加O水准华文考试。虽然值得鼓励,但这不能成为社会主流现象,否则就违反从小培育孩童对华文产生兴趣的正面意义。
近期,李敏雯女士(一位母亲)与郝悦然同学(一位小四学生)分别在《联合早报》发表了对当前华文课程与教学的看法,引起许多关心我国华文与双语教育的人士激烈讨论。值得一提的是,在社交媒体上,许多网民对郝同学的文笔大感惊讶,似乎不太敢相信评论文章竟出自一位小四学生之手。我想这反映了当前部分民众对本地华文教育水平的看法。不过,李女士与郝同学的文章能引起广泛讨论,说明许多人仍对我国华文教育情况感到担忧。身为热爱华文的新加坡青年,我想对近期的讨论提出看法。
热点话题
虽然李女士与郝同学的看法都算比较主观,但李女士的文章较能引起共鸣。身为毕业于中文系的00后,我也理解李女士的担忧与无奈。自我读小学开始,周围许多朋友对华文都没有兴趣,认为不比其他科目重要。每当我和陌生人提起自己来自中文系时,所遇到的反应大都是“惊讶”。许多老一辈华人都觉得现今的孩童与年轻人都不太懂得说华语,甚至连我周围朋友都觉得我们是“很特殊的一群”(a unique bunch)。
(作者毕业于义安理工学院中文系)
我目前在一个增进青年对中国和亚细安认知的非盈利机构担任义工,发现许多本地华族青年踏入职场后,就感叹没在中小学把华文学好。许多是因为工作中需要与中国客户,或只会说华语的新加坡人打交道,结果就得恶补中文,过程可谓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