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有报道称,有位送餐员在一个月内“31天无休猛接单”,当月收入逾8000元。这看起来是相当诱人的数字,但考虑到他全月无休,并且每天在露天工作10多个小时的情况,再加上并无公积金,折算后的实际工资并不高。

2019年《海峡时报》的调查显示,超过半数送餐员的月入实际少过1500元。再加上本地常年30多摄氏度的高温暴晒与不时的暴雨,使多数使用脚踏车与电单车的送餐员面临不小的挑战。

除了经济方面的困难之外,最大的问题可能还是公路安全。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送餐员的交通事故呢?我们并不能将之归结为送餐员缺乏安全素养等个人原因,而应该从工作性质中寻找答案。每名点餐的顾客,最为关心的是送餐的速度——能否最快地获得餐食。因此,不但顾客对于速度的满意程度会直接反映在对送餐员的评价与小费上,也直接关系到了各大送餐平台的生存与竞争。

热点话题

作者是本地文史爱好者

在第7版还刊登了一则事故,一名51岁骑电单车的送餐员与德士相撞而遭遇不幸。在第2版还报道了一名51岁送货员因骑电单车发生车祸而昏迷两周。同一日的报纸刊载如此多与送餐或送货员相关的严重车祸,这个频率实在是太过触目惊心!

李显龙总理去年在国庆群众大会上,就特别提到他关注本地送餐员的工作境况。这是非常可以理解的,因为这个群体往往与送餐平台只有松散的雇佣关系,跟有正式合同保障的工作不同,他们没有公司强制缴交的公积金、享受各种假期以及其他雇佣福利保障。并且,他们也缺乏职业发展的提升空间,以及技能提升的机会。据调查,本地送餐员中有很大比例都将之当成一项临时性工作。

总之,疫情暴发两年多后,大家越来越依赖送餐员群体,也只有充分保障这一群体的生命安全,以及缓解送餐员安全与点餐者之间的紧张关系,这个行业才能得到有序发展。

4月12日《新明日报》头版刊载一名24岁送餐员骑电单车遇车祸身亡的惨剧,更惨的是他还留下了怀孕三个月的妻子。在头版右上角登载了另一则新闻,有位女司机逆行撞上了骑电单车的送餐员。

即使是因为商家本身出餐的速度、不可控的暴雨或者交通堵塞,无论哪种情况招致的延误,都可能引发食客的不满差评甚至投诉。因此,加快送餐速度就成了送餐员的不二选择。说到底,是来自食客无休止地催促,与行业内的制度性原因,促使送餐员终日狂奔在路上,出现如此多的交通事故也就非常自然了。

据统计,在疫情之前,本地的主要送餐平台旗下约有近5万名送餐员。因为疫情期间的堂食限制,这一送餐员群体一度激增至近8万人。这是一个数量相当庞大的职业团队。

我们当然不能指望以后点餐者完全不在意时间,时效性本来就是外卖行业的立身之本,总不能指望点个午餐几小时才送到。但点餐者不应催促送餐员,在暴雨等特殊情况稍微理解这一群体的辛劳与困难,至少是应该的。尽量克制一下自己,不要动辄投诉,就是一种善行。毕竟,他们一条命总要比我们的热饭菜重要得多吧?

送餐员总是在争分夺秒地以命送餐,再加上这个行业中的人员流动性极大,交通法规的培训很难到位。外卖平台的奖惩机制是否也在背后推波助澜,无限地加大这一群体的送餐准时度压力?它们是否做好了万一出现事故的强制保险与赔付工作?这些恐怕都是相关部门须要检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