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是断电保险器的敏感度略高,或者是老旧了,“跳电”是我家的常态。不论有没有雷雨,每当有持续闪电时,家里偶尔就会“跳电”。开始时瞬间没有电会“若有所失”,不知所措。习惯了之后,只要等个半分钟,在靠近储物室的家人顺手按个开关,又一切如常了。家里没有交流电的时钟,最多是看看冰箱有没有受影响,所以也没什么感到不便。不过“断电”,尤其是“被断电”就没这么简单了。
除了简单直接的增税和加价之外,不知道是否能有一些科技或者新的收费方式,能鼓励和帮助用户达到少用省用能源和水源的目的。例如私人屋主可以装置太阳能板,把剩电回卖给当局。整座组屋是否有足够条件也实行相似的计划?如果剩余的电力可以帮到经济弱势用户,那不也是一种“垂直甘榜”互助精神的表现?在水源和垃圾处理方面,是否也有一些创新的点子,让一小群的组屋或一小区变成一个小甘榜来互助管理?
如果看看电费单,会发现里面包含了很多个项目。电费是其一,水费分成实际水量收费,加处理费再加水税,还有煤气费用(若家里有用煤气的话)以及垃圾处理费用等。所以住户就算不用电,不用水也不用煤气,也至少要缴付一些基本的杂费。
现在一切费用都是涨势不止,对这些缺水缺电的人家来说是雪上加霜。就不知道是否像过去一样,用户在付清了拖欠的费用后,当局重新提供服务时,还须不须要再交一笔所谓的行政费“罚款”。
我们小孩子也不怎么当一回事,看妈妈姐姐转用火水炉和炭炉烧水煮食,还觉得特别兴奋。到了晚上还有借口到邻居家做功课,乘机看电视和玩耍,可能这也算是“甘榜精神”的一部分吧。过后补交电费时还要加交罚款,就会听到大人发牢骚说真是“越穷越见鬼”,有关当局没有同情心。
转眼一个甲子很快又过去了,“被断电”的事情也快被忘记之际,几天前的国会讨论,居然听到我国目前有大约1万3000户人家没法交付电费,更有约15万户人家拖欠水费,大约1200户人家拖欠的水费至少250元。
记得童年时家境贫寒,家里没有固定收入,所以常常没能及时缴交水电费。一般上收到“红单”过后不久,就会有工人上门拿掉电表里的保险丝,家里就“被断电”了。
(作者是电子工程师)
从前组屋的走廊或其他共用空间,是居民活动和交流的地方。小时的我们总爱在邻居窗外的走廊看他们家的电视,有时他们吃零食时也会分点给我们。节庆的时候,邻居也会在屋外煮粽子、蒸发糕或炭烧烘焙搓鸡蛋卷,大家也都见怪不怪。互相了解、容忍、迁就,就是睦邻之道。反观现在,几乎每天都有听到邻里纠纷和争吵的新闻,组屋居民间的互动、交流、同理心等明显减少了。
读了《四面墙外》专栏林任君先生的文章,对于“跳电”和“断电”特别有所感触。
改用一句(据说)源于非洲的谚语:需要一个村庄之力培养一个孩童,或许除了有关当局的经济援助,我们也需要整合一个小区或几座组屋住户的力量,发挥互助来重新提升“甘榜精神”。追求古早味不应该只停留在吃的方面,“人情味”也是一个更要寻找的古早味。
根据统计局2021年的资料,我国有大约139万户人家,所以付不起水费的大约有10%,大约1%正在“被断电”。水是生活必需品,不过或许还能从其他公共地方取得,电供就有点麻烦了。可能就是这原因,较多用户才会先付电费,欠点水费。这是一个我们都没有注意到的社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