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政党标签”提供了对候选人当选之后的约束机制,减少机会主义。在没有政党标签的情况下,候选人在当选后缺乏有效的组织压力来履行竞选诺言,同时也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来减少机会主义行为。

除此之外,韩国政党党员党性不牢靠,因为政治意见不合、党内领导人负面影响、党内宗派矛盾等等,政客出走、党员退党、领导人辞职的事情屡见不鲜。频繁更替的党名和随意出走的政客,让韩国选民眼花缭乱,不知所措。因此韩国选民很难寄希望于政党,在投票选举时,不得不将考虑的重点放在候选人的“人品、能力、道德性”之上。

在2022年两大候选热门人选身上,也不难发现上述特点:李在明曾任京畿道知事,对新天地教会引爆韩国冠病疫情事件严肃处理,果敢作风获得舆论好评。尹锡悦曾任检察总长,负责朴槿惠和李明德案件,靠着正直做派获得了韩国群众的喜爱。在强大的财阀和阶层固化的现状下,拥有传奇奋斗史的成功人士,满足了韩国民众对精英的崇拜。

在右翼力量的主导下,作为左翼的社会主义政治团体的政治发展空间相当有限,就算是左翼的政党也需要在议题政策上保证利益集团的利益。受制于右翼力量主导的社会结构,左翼政党通常难以有所作为,对选民往往是许诺多实现少,雷声大雨点小。

(作者张建伟是中南民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师,关欣怡是中南民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学生)

与世界上其他实行总统制的国家相比,韩国总统制有着明显特征,一个特征是总统任期只有一届;另一个特征就是政党身份在总统选举中作用不明显。

其次,韩国政党数量多且政党内部不稳定,造成选民很难长期支持某个政党。据统计,自1945年光复以来,韩国先后出现过500多个政党。政党不稳定程度极高,创建、改名与合并频繁上演。以现总统文在寅所属的执政党共同民主党为例,经历过一次分裂、一次组合、两次合并、三次改名,仅2015年改名共同民主党以来,就先后换了五任党首。

韩国总统大选中之所以出现选人不选党的现象,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何谓选人不选党

频繁更替的党名和随意出走的政客,让韩国选民眼花缭乱,不知所措。因此韩国选民很难寄希望于政党,在投票选举时不得不将考虑的重点放在候选人的“人品、能力、道德性”之上。

五年一次的韩国总统大选投票今天拉开帷幕。此次竞逐总统大位的两位候选人,分别是来自执政党共同民主党的李在明,和最大在野党国民力量党的尹锡悦。

选人不选党现象之所以成为问题,是因为这一现象背离了政治学的基本原理。政治学基本原理告诉我们,政党在选举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用一个形象的比喻,候选人的“政党身份”就像商品的“品牌标签”一样,在选民投票时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在韩国历任总统中,在民众心中排名第一的是铁腕总统朴正熙,他以“韩国一定会成功”的坚强意志和果断决策创造了“汉江奇迹”,奠定了韩国现代化发展基础。排名第二的是“人权律师”出身的平民政治家总统卢武铉,他敢于同财阀斗争并为穷苦人谋福利;写下“原为江水,与君相逢”,一身正气为兄复仇的文在寅,拥有同卢武铉相同的成长背景和深厚的民众基础。

第三、“政党标签”为候选人在当选后的执政行为提供了组织支持。没有政党标签也就意味着候选人没有组织化的支持力量,一旦当选后就会面临缺乏议会内的有效支持,降低执政能力。

在竞选中,各政党在政策和竞选承诺上为迎合选民心态和要求,方向上会趋同。于是选民自然会将关注点转移到候选人政党身份之外的议题,如是否会对前任政府进行政治清算、对美对中的态度、候选人自身品质等。

由于政党更变频繁,即使总统在任期内做出了诸多政绩,也无法转化为所属政党的品牌资产。下任候选人无法利用政党的品牌资源,自然会更进一步强化为候选人而非以政党为中心的竞选策略,由此就进入了恶性循环。因此,韩国虽早已不在民主巩固的国家行列,但距离一个成熟完善的政党体制还有不少距离。

第一、“政党标签”为候选人提供可识别的身份标签,减少候选人与选民的交易费用与交易成本。在没有政党标签的情况下,候选人不得不花费更多的时间和金钱来宣传自己的主张,同时选民也不得不花费更多的精力来识别候选人及其政策主张。

选人不选党现象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形成“强总统弱政党模式”。在该模式下,大权总揽的总统成为权力中心,脆弱的政党制度难以在制度与组织上对总统形成有效约束,从而频繁爆发腐败丑闻。

政党身份在韩国总统选举中的作用不明显,体现为选民更看中候选人作为政治人物的自身特征,而不太看中他们所代表的政党身份属性。《联合早报》2月18日报道的一项调查显示,韩国选民在看待总统候选人时最主要标准为“人品、能力、道德性”(40.5%),接下来才是“政策和竞选承诺”(35.1%)、“所属政党”(12.7%)、“政治经验”(5.3%)、“周边评价”(2.9%)等。由此可见,候选人自身的人品与道德品行,在选民心中的重要性远远高于其所属的政党身份。本文将上述现象概括为“选人不选党”,并对其原因与影响予以分析。

首先,由于特殊的国际国内环境,韩国社会缺少明显的阶级分野和意识形态分歧。在军人统治时期,右翼官僚集团、大财阀和大教会各种右翼力量,形成了稳固的利益集团,对政党政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政党影响和领导社会政治生活,离不开利益集团的支持。

作为实行总统制的共和国,强权总统对韩国发展起着重要作用。韩国民众想拥有充满传奇色彩的总统,对正义追求寄托在总统身上,想通过总统作为来改变韩国现状,自然会将重点放在候选人的“人品、能力、道德性”上。

选人不选党的影响

再次,韩国选民看重候选人的身份属性,还受韩国政治文化和选民政治心理的影响。受传统儒家思想和威权主义统治时期的影响,韩国政治文化具有精英色彩,以政治领袖为中心。韩国人具有“威权追随型”人格倾向,希望领袖能带领自己实现政治抱负和生活期待。

自1987年民主转型以来,韩国的历任总统几乎都无法在离职后全身而退。1988年下台的全斗焕被判死刑(后被赦免);1993年下台的卢泰愚被判有期徒刑22年(后被赦免);1998年下台的金永三和2003年下台的金大中,其子皆因受贿而入狱;2008年下台的卢武铉则因涉嫌贪腐跳崖自杀。在朴槿惠(2017年下台)被判处24年有期徒刑(2018年4月)半年后,其前任总统李明博(2013年下台)也因贪腐而被判处有期徒刑15年(2018年10月),彻底打消了人们对可以“善终的总统”仅存的一丝幻想。

选人不选党的原因

从民众层面来看,多数韩国民众认为自己属于中层阶级和保守派,对如关于“亲北”“反日”“打压资本”等议题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认同。由此可见,韩国整体属于典型的右翼社会。在这种独特的社会环境中,韩国政党光谱中的进步派与保守派的分野,并不如欧洲国家那样分明。

另一个不容忽视的影响是,选人不选党进一步造成韩国政党制度的弱化。以候选人为中心的选举现象,使选举人在当选之后建立以个人为中心的权力网络,致使政党体制发育不完善,制度化程度低。民主转型以来,韩国政党变更频繁,大大小小的政党“你方唱罢我登场”,政党往往是围绕领袖个人的魅力或社会关系而结成的松散联盟,政党组织的稳定性程度差、制度化水平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