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去年9月3日《联合早报》言论版的文章曾指出,这些所谓“反种族歧视”的风暴,都发生在民主党掌控的州市。民主党纵容这些风暴的发生,自然有其政治目的,有其政治理念要宣泄,比如标榜种族平等、性别平等。

作者是退休报人

究其实,明尼苏达州的弗洛伊德,威斯康星州基诺沙市的布莱克,以及被凯尔·里滕豪斯在自卫下打死打伤的三名白人,都前科累累(佛洛依德验出体内有过量毒品而缺氧,不一定是挤压致死)。被捕或出事时,这些人都进行着非法或危险的活动。

“里滕豪斯案”起于去年(2020年)8月25日晚上,地点为发生骚乱的威州基诺沙市。当时17岁的少年凯尔因生命受威胁,开枪射杀两人,伤一人。日前,州检控官指控被告一级故意杀人、一级鲁莽杀人、使用危险武器等五项罪名,辩方以“自卫”的理由抗辩。

为什么“里滕豪斯案”这么难判?这要说到美国近年来声称政治正确的“觉醒文化”运动。这个运动把美国历史扭曲为《黑奴吁天录》,鼓动黑人争取他们的“民权”,予取予求,质疑运动的人都被冠以“白人至上主义者”的标签。

美国东部时间11月19日,中午过后,威斯康星州刑事法官施罗德宣布,有关凯尔·里滕豪斯(Kyle Rittenhouse)枪杀案的审判,陪审团达成了裁决。随后,法庭书记员宣读裁决书:被告的五项罪名全部不成立,无罪。这起令全美国屏息以待的案件,终于让人松了一口气。

不过,凯尔涉案的时候已满17岁,拥枪是合法的,枪支的长度也符合规定。凯尔虽然是伊利诺州人,但父亲住在威斯康星州,他到基诺沙去,是因为那里发生了伤人事件,他去参与公民团体的救护工作。两项控状因此不能成立,被法院撤销。

在“里滕豪斯案”中,检方原本想控告凯尔两罪:一、18岁以下的人拥有危险武器;二、未遵守国家或地方政府的紧急命令。一旦罪名成立,将有助于民主党推动宪法第二修正案中拥枪权的取消。在保守人士看来,打砸抢烧合法化,民众拥枪成为非法,那岂不是坐以待毙?

去年在明尼苏达和威斯康星两州,因两起白警执法伤及黑人的事件,引发了大规模的打砸抢烧。“左媒”都在宣称,运动是和平进行的,不理会网络传出的画面都是熊熊大火和暴力打杀(受害者往往是被抢的店主)。据左媒定义,肇事的都是抗议者(protestors),而非暴乱者(rioters),使得暴徒理直气壮。

此案令人屏息,因为陪审团经过三天半的时间,总共聚议26小时,迟迟未能作出决定。开审以来,保守派媒体如福克斯新闻的论者说,凯尔明显是“自卫”,但“左媒”却在渲染被告是连环杀人(mass murder)。一些所谓反种族歧视的人士,则称凯尔是名“白人至上主义者”——连总统拜登也一度这么说,起了推波助澜作用。

全案审判过程都在“黑命贵”(BLM)运动示威的恫吓下进行:法官收到死亡威胁,12名陪审员相信也是因人身与家庭的安全问题而出现犹豫。这并不是空穴来风,凯尔被宣判无罪之后,一个BLM运动推动者宣称,他将召集一批17岁的黑人小子,“血洗”基诺沙市以求报复。

美国人高度尊重这个来自深厚传统的制度,陪审团的判决是“一审终审”,不可上诉。案结后,有媒体问拜登是否仍然坚信被告为“白人至上主义者”,拜登这时义正词严,说他坚信的是陪审团的判决。但过后不久,却改口说他对判决感到“愤怒”。怒气何来?不得而知。

归根结底,“里滕豪斯案”本来是不应发生的。凯尔最早的一位辩护律师曾说:“在美国,不应该需要一个17岁的孩子拿起武器保护生命和财产。那是州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职责。但他们失职了,以至守法公民别无选择,只能自己保护自己的社区,就像1775年列克星敦和康科德的祖先一样。”美国人争取拥枪权,有深远的历史背景。

陪审团是一审终审

政治正确使正义难以伸张

审讯过程中,辩方一度指出,检方的完整视频是11.2MB,而辩方得到的视频只有3.6MB,因此检方有故意隐瞒视频证据之嫌。最后,案件就是在法官劝谕陪审团不要理会媒体的报道,根据完整的视频记录来研判,于是得出上述判决。

追踪这起案件的整个过程,真有如上了美国法律体制的一堂课。11月16日早上,凯尔选择了七名女性、五名男性公民(包括一名黑人)组成陪审团,开始审议,成了案件的聚焦。有自媒体说,这个陪审团让人想起1957年亨利方达主演的电影《十二怒汉》。

陪审团制度起源于英国,新加坡一度也沿用,独立之后废除。美国的陪审团制度是开国先贤的构想,陪审团成员纯粹来自民间,不能代表政党,甚至不属专业人士,以免出现专业上的偏见。换句话说,陪审团是单凭庭上所接收到的证词与证据,用他们的“良知”进行裁决。难怪推友说这回上帝显灵。

明尼苏达州的“弗洛伊德致死案”,更由于在“舆论”的压力下,宣判涉事的白警22年徒刑,死者家庭获得4700万元的赔偿。BLM运动者得到很大的“鼓舞”。

案结之后,一些推友因法官、陪审团不惧威胁,行了公义而感谢上帝。笔者认为,美国人自从去年被所谓反歧视运动的打砸抢烧困扰多时,似乎已束手无策,现在从“里滕豪斯案”中体会到法治的重要性,找回了“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