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人如此,那些必须在电脑键盘上敲敲打打、滑鼠标,从事各类工程设计、软件编写等,与网络和数码科技打交道的智能工作者,在某种程度上,“永远不孤单、寂寞或嫌黑夜太长”,正是发挥其个人生产力的时刻。
因此,组织必须思考,在哪些情况下,让个人可以在自由单独的空间,发挥其内向个性的生产力;在哪些情况下,需要进行集思广益的会议,然后协调和汇总来自独立的个体众人的贡献,开展“协同效应”(synergy)的群体生产力。组织设计,应当考虑到有较大的空间以进行集体会议的场所,但又可以在顷刻之间,将之隔离成为让员工可以独处发挥其内向生产力的灵活设施与设备。
在《安》的第三章里:“团队合作扼杀创意?‘新团体迷思’的兴趣”,苏珊提出了现代企业管理,人们对团队精神的重视过了头。她解释,新团体迷思“认为团队精神胜过一切,创意和智能成就都来自于群聚的处所”。好多的管理与领导培训大师也强调了,企业的经营成败,基本上取决于“群策群力和团队精神”。苏珊并不全然地否认以上的观点,但她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看法。
苏珊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和哈佛法学院,是执业律师。她坦诚自己是个性内向者,《安》的论据,基本上建立在苏珊从事提供商业咨询,多年来身历其境的种种实例中,归纳经验的总结。因此,就个性内向影响个人与组织总体生产力来说,是具有说服力和启发性的。
作者是本地私立学院兼职讲师
2012年中译版的《安静,就是力量》(Quiet: The power of Introverts in a World That Can't Stop Talking,以下简称《安》),是由苏珊·坎恩(Susan Cain)就荣格对人类个性的二分法,内向和外向的观点加以发挥的著作。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卡尔·荣格(Carl Gustav Jung)在1921年间出版的著作《心理类型学》(Psychological Types),引起轩然大波,他认为人类的个性基本上可以区分为内向和外向两大类。
苏珊举了好多个性内向但成就卓越的人,其中之一是惠普一位24岁年轻电脑工程师史蒂芬·沃兹尼克,在1975年某一天参加当时一个自制电脑俱乐部,一个在车库中群体讨论有关“牛郎星8800号”的制作,而后开发了“在键盘上敲打几个键之后,字母便出现在电脑荧幕上”的机器的创举。
在《安》里,有这么一段话:“写作是一种将自己展露到极限的行为,是一种最极致的自我表露和呈现……当一个人在写作的时候,永远不嫌太过孤单……永远不嫌太过安静……永远不嫌黑夜太长。”
苏珊对内向个性的描述是:“动作比较慢,比较小心,喜欢专心做一件事情,有过人的专注力,通常不太在乎财富和名誉”。苏珊列举了以下的名人,如爱因斯坦、比尔·盖兹、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谷歌的共同创始人)和甘地等人,他们都是个性内向者。以上的名人,都是某个领域的专家和领导者,他们对这个世界的贡献有目共睹。
在数码科技普及化,某些主要以服务为主的行业,达致更新颖的“人-职-设施”配,以及灵活的办公室与员工居家办公模式的搭配,应该是组织总体生产力提升必要的考量,尤其是在后冠病社会。
固然,这个功劳并非沃兹尼克个人的,但倘若没有沃兹尼克这种“怪咖宅男”,喜欢“在清晨6点30分左右进办公室,在清晨时段独自阅读工程杂志……下班之后随便煮个晚餐……吃饱后又开车回办公室继续工作到深夜……自己一个人独处的宁静深夜与清晨的时光……”,输入法就不会出现。像沃兹尼克这样的人不胜枚举,在今天职场中默默耕耘。
在现今社会里,一般上,人们对外向的人持有比较正面的看法,认为外向的人,比较容易也愿意与人交往、有亲和力、个性积极、能言善道,适合当领导人。对内向的人,有些许不怎么看好的评价,如内向的人不善沟通、不太爱交际、在大庭广众面前腼腆、木讷等,并认为内向的人不适合当领导人。有些人甚至认为内向的人,是“有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