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企业也有另类畸形霸凌。不少法律系学生尚未毕业,已对前途感到迷茫。毕业生在考取律师执照前,得争取到培训合约(Training Contract),然后参加律师专业考试(Bar Exam)。一些律师行开出比清洁工人还低的薪金或无偿工作条件,提供培训合约给毕业生,有点匪夷所思甚至有些侮辱。只有成绩较优异的学生,或许有机会被四大律师事务所吸纳。

新加坡国立大学心脏中心心脏内科高级顾问医生陈淮沁教授在《医生职业倦怠》(见9月28日《联合早报·现在》)一文中,把当医生的心路历程与坚苦写得相当详细,诚属少见。令人难过的是,新加坡心理卫生学院2020年一份调查报告显示,20%的基层医生患有焦虑症,80%有职业倦怠迹象。如果任由这股职业病自由发展,不但是珍贵人力资源的耗损,长期也对病患与社会不利。

如果我们无法在短期内,把每周90小时工作时间缩短到48小时(欧盟标准),要在90小时之外再挤多10个小时的想法,也千万不该萌芽。唯有坚定地设下48小时这个狠目标,我们才能跨出改善的第一步,也可避免更多员工陷入职业倦怠。

或许有人会以为年轻人吃不了苦,非也。专业职场存在的黑暗面,外人不易理解。长时间工作加上不对等的薪酬,并非低薪工人的“专利”。虚有其名的福利制度、压抑的沟通管道与行业潜规则,令年轻专业人士陷入职业倦怠却投诉无门,热忱减退,精神煎熬,开始怀疑自己是否入错行。医生与律师只是较鲜明的两个例子。

1980年代,日本经济停滞造成许多员工过劳死。10年前富士康深圳员工集体坠楼事件的悲剧,也是流水线操作员长时间重复枯燥无味工作,身心俱疲所造成。今日数码时代的996文化,又出现另一波另类的过劳族与猝死案例。因此,不应忽视职业倦怠所造成的精神伤害。

人会比较,在追求理想的同时,也比较身边同龄、同行或不同行的发展潜能,来评估自己的付出是否值得。一个当工程师和两个当老师的朋友,10年前转行当房地产中介;另一个已达驻院医师资历的年轻医生,在疫情期间每天起早摸黑,下班后拖着疲惫身躯搭公交回家。从前者生活素质大幅度提升来看,社会似乎亏欠后者多一点。

某主管曾在闲聊中,对每年有几千个优秀学生排队等候进入医学院表示乐观,言外之意是不缺新血。他的乐观是否造成制度改善缺乏动力,我不清楚。另外,推行一些有名无实的福利制度,来安慰自己情况已获改善,同样令人不安。如果再过10年,情况变得不那么乐观,那就令人伤感了。

疫情让我们重新思考许多问题,看到困难作出决定需要勇气,改革或许不易,但也刻不容缓。如果我们希望将来扩建的新医院有足够的医生任职,老龄化社会有足够的医生来照顾,现在就该认真改善医生的工作条件。

初级律师面对低薪又严重超时的工作考验,几乎是不争的事实,据说“伤亡率”高达80%。不少人苦苦挣扎一两年后决定放弃理想,多年学习功亏一篑,这是专科学生的心头痛,转换跑道的代价非常高,也是社会的损失。

我国的低薪工人如清洁和保安人员,经劳资政三方介入后,这几年借助提升技能和纳入渐进式薪金模式,生活得以改善,可喜可贺。

令人无法理解的是,二三十年过去了,年轻医生的生活似乎没有得到多大改善,陈淮沁当年所享有的免费晚餐供应似乎也取消了。难道这是医生的宿命?前辈经历多年煎熬后,如今大多己当上大医生或主管,但在改善后辈福利这一块似乎做得太少。对讲求效率,倡导员工福利,要致力改善工休平衡的新加坡来说实属少见。

鲜为人知的是,职场另一端有一批高学历和高技能的员工,正在默默忍受严重超时和薪酬工时不对等的恶劣工作条件。职业倦怠问题严重侵蚀这批宝贵人力资源的健康,对社会与服务对象造成负面影响的问题将随之而来。

医生出现职业倦怠的后果,会导致负面情绪直接或间接影响员工的心理和生理健康,影响护理质量,威胁病人安全,增加诉讼概率,病人满意度下滑,医患沟通分歧,增加医疗系统负担如缺勤、离职等。这些后果在疫情肆虐不断的今天变得复杂。

当医生或许是年轻优秀学生的梦想。披上白袍那一刻是孩子与父母短暂的光荣。五年苦读之后是一场又一场身心的煎熬旅程,并非每个热血青年都能够坚持。每周工作90小时,回家后还接医院短信,年假被取消,不可理喻的病患,艰难的专业考试等等,这种工作环境对那些正在争取每周工作四天的人而言,简直是不可思议。

是什么原因让工作环境的改善止步不前呢?是员工不敢提出改善建议,还是有什么难言之隐?问题的根源是人手短缺,还是制度有缺陷,或两者兼有?从社交网站的医护业人员留言,可看出端倪与无奈。

职业倦怠一般出现在严重超时过劳的行业,员工工作成就感低,精力不足,紧张消极倦怠,冷淡、疏远、拒绝交往,对自己有负面评价。职业倦怠发展下去会出现抑郁倾向和焦虑等多种心理精神性疾病。本地曾有年轻医生轻生案例,对亲属是一种难以磨灭的伤痛。当你怀疑自己患上职业倦怠时,请尽快就医。

高学历员工面对职业倦怠问题不受关注,长时间工作造成内耗的例子,偶被触及但常被忽视。15年前,教育部曾面对教师因薪酬低、工作时间长和不受人尊敬,而严重流失人才的问题。经历一番大胆改革,调整薪酬、取消周六课外活动、增聘人手加强专业形象宣导等,总算重新吸引留住一批生力军,也让我囯教育服务更上一层楼。

作者任职于一家电子商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