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不难明白,新加坡的做法,既有别于英美国家采取的与疫共存举措,也深知这样做的过程中,必然面对和必须解决由此引发的种种问题,其中就包括必须确保整体疫情受控,医疗资源充足和死亡病例的科学合理性。
当下全球新一波疫情还在恶化,也远未看到终结迹象。此时此刻就提出与疫共存的新常态,让好些人难以苟同,尤其是认可封城锁国、病例清零者。
庆幸去年底有了冠病疫苗,抗疫才得以进入新阶段。接种率的高低影响国家的防控力度,不同疫苗的效力差异也影响病毒传播的风险。
如今的问题是,要不要和能不能走向与疫共存的新常态。
近期医疗专家对群体免疫的论述认为,疫苗接种率从原先的70%上升到80%,甚至90%才较可靠,就足以说明医疗专家和科学家也随着病毒变种与疫苗效力的不同,而提出相应的对策。
正如联合领导抗疫跨部门工作小组的卫生部长王乙康所言,虽然新加坡基于对病毒、疫苗和防控举措的效率,认定新加坡应对冠状病毒的战斗可迈向与疫共存的新常态,但也清楚意识到,我们还必须应对诸多难以预测和不确定的情况,因此不得不步步为营,摸着石头过河。
这就得从冠病暴发以来,不同国家到底走出了怎样的抗疫路程来解谜破惑。显而易见,疫苗问世以来,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变。
这就是有能力(如英国、德国、美国、中国等)和有机会获得疫苗的国家(如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以色列、智利、新加坡等),无不通过疫苗接种,寻求最大限度的抗疫和摆脱病毒的伤害。
作者是独立时政评论员
疫苗接种率不足,尤其是在面对德尔塔毒株肆虐时,其差别就极为明显了。亚细安多国深陷确诊病例和死亡人数飙升的情况,就足以说明疫苗接种率是重要的一环。
新加坡政府已宣布抗疫新常态的进程,即从8月10起为期一个月的预备期。到8月19日如果疫情持续受控,除了进一步采取开放举措,也将在9月初进入过渡期A,之后才是详情有待公布的过渡期B。也就是说,直至新常态的到来,还须依据这期间疫情的演变而调整。
冠病疫情的暴发并随着疫情的恶化,原有的病毒早已变种,至今流传最广、杀伤力最强的无疑是德尔塔毒株。科学家也在担心,如果疫情持续恶化与持续,可能还会出现杀伤力更强的变种毒株,这将是世人须面对的严峻挑战。
对主张封城锁国、病例清零的国家来说,有两点必须面对与决断:一是要不要走这样的防控战略;二是如何维系清零的目标。前者意味着是否具备清零的防控能耐,后者意味着要付出怎样的代价。决策者还须面对病毒是否可以完全消灭的科学问题。
自政府跨部门抗疫小组提出迈向与疫共存新常态,即把冠状病毒疾病视为地方性流行病以来,就有质疑者提出,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这样做?
不难理解,人们对当下全球疫情恶化引发的风险感到担忧。然而,若深究起来,这其实与人们对疫情的认知存在差异有关,即如何认知病毒的变种、疫苗的功效、防控举措与风险管理。
根据新加坡医疗专家的研究,97.5%接种了疫苗的人,一旦感染只会是轻症或无症状。虽然越来越多小孩确诊,但绝大多数是轻症。这是极其有利的演变,也是改变思维逻辑的重要依据。
对主张与疫共存迈向新常态的国家来说,也有两点须面对与决断:一是疫苗对群体免疫的有效性;二是自身防控疫情的资源与条件。前者意味着接种率的可靠性,后者意味着自身具备怎样的医疗资源与相应有利的国情。决策者也须面对怎样才能确保冠病成为地方性流行病的问题。
一方面,病毒不断变种,让疫苗效力减弱;另一方面,疫苗的有效性确保人们不会受感染,即使感染也不至于造成严重的症状与死亡。科学家也在加紧改进和研发新疫苗予以应对,其中包括了接种第三剂疫苗的功效研究。
再者,病毒学家的研究显示,由于疫情的规模和病毒的演化,尽管疫苗能起防控作用,甚至取得群体免疫,但无法实现消灭病毒的根本目标。这意味着病毒将与人类长期共存。这是世人须面对的现实与科学问题。
更确切地说,是遵循科学途径为准,还是以道德为标;是坚守方法有效,还是改变思维才有出路?问题的核心,就在于思维逻辑的转变。
要做到这一点,新加坡就得不断提升疫苗接种率,确保应对举措及时到位,以及开放对策可靠有效。只有这样,新加坡才能迎来新常态;也只有这样,新加坡才能在新常态下开启后疫时代的国家建设与发展。
因此,政府的宣示明确透明,个人也得做好安全措施,实现最佳的抗疫效果。即使过程中还会面对挫折或反复,并付出代价,但只要能在预期与可控的情况下推进,就将为新加坡迎来新机遇。
这是一条不易走的路,却是必要的选择,因为这是一条遵循科学理性的道路,即通过疫苗保护人的生命安全,也通过开放拯救与帮助企业、工人、家庭和个人生活,免得他们陷入破产和跌入贫困深渊。
当然,这并不等于高接种率的国家就可以走向顺境。就疫情的演变而言,不论是基于群体免疫还是病例清零的防控举措,要有效管控冠病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今,欧美国家疫情反复,更说明问题的复杂与严重性。
决策者对疫情的评估与决策依据,不再是病例、感染群和无关联病例的多少,而是确诊者需要氧气供应、加护病房和死亡的人数,以及由此必须采取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