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过去的一年多,国人已经很习惯从“防疫为大”来思考问题和看待事物。例如上个月的国庆庆典,虽然是国家一年一度的重大活动,还是有许多人对“冒险”举办那么大型的庆典心存疑虑,甚至有数万人上网陈情,建议取消庆典。最后主办当局决定,延迟到更多人都接种了疫苗的8月21日举行,这也是独立以来国庆庆典首次延期。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冠病疫情,总理其实着墨不多,主要是鼓励年长者打疫苗,以及感谢国人的信任和前线人员的付出,并没有重大的政策性宣布,或是对抗疫情的新策略。

新加坡被冠病疫情困扰了一年多,在这段期间,凡事都是以防疫为大。为了阻止疫情扩散,不论企业、社团、个人都做出了许多妥协和牺牲。经济、社交或日常活动,几乎都是“防疫压倒一切”。员工被迫隔离、餐馆不能堂食、婚礼丧礼受限、社团不能办活动,但国人都承受了下来。

在刚过去的国庆群众大会,李显龙总理着重谈了三个影响深远的课题:扶持低薪员工、消解对外籍员工的焦虑,以及处理种族与宗教问题。

接下来,社区新增病例的进一步增加,以及感染群的扩大都会带给政府一定的压力,之前我国还有空间不时调整防疫措施机动性地应对,但小贩中心桌上的阻隔网不能一直盖了又拆,拆了又盖,在步入如常生活的阶段,社会与国家的韧性变得更为重要了。

虽然冠病的问题有政府跨部门抗疫工作小组在集中策应,但国庆群众大会那么重要的演讲,防疫课题退居为配角,仿佛在预示一种改变的开始。这未必意味着防疫不再重要,但至少显示,我们有更迫切、更棘手的问题亟待解决。

当然,我国目前是很谨慎小心地在摸索前进,即便如此,一旦开始让发展与建设转为君,把防疫退居为臣,还是得承担一定的风险与面对不少的压力。

前天,我国单日新增本土冠病病例突破200起,如果是之前,我们可能又会宣布进入高警戒防疫阶段,但在全国疫苗接种已达八成的情况下,政府跨部门抗疫工作小组评估后决定不收紧防疫措施。

这也难怪,疫情暴发以来,有关冠病的新闻一直占据各大报章和网络媒体的显著版面,牵动每个人的神经,世界各地相继“沦陷”的消息、社区病例飙升的数据,以及一连串的防疫措施,让人们很自然地形成“防疫为大”的思维模式。

这在疫情紧张、医院床位不足、疫苗接种率不高的时候确实有助政府取得共识,动员社会积极防疫。但是在我国步入下个阶段,逐渐转到“新常态”的过程,也许会形成一种阻力。例如开放边境让更多外国旅客进来,或是放宽限制,让一些行业恢复运作,或多或少都会受到社会的一些抗拒与排斥。

维持现状总是最安全最稳妥的选择,但却未必是最好的方针。继续关门关窗,虽然比较能有效地避免病毒和苍蝇进来,但同时也屏蔽了新鲜空气和更辽阔的景色。

(作者是本报新闻编辑组副主任 tingks@sph.com.sg)

让“防疫为大”思维退居二线并非是防疫不再重要,事实上在进入“与冠病共存”的新常态中,防疫措施更须要贯彻到每一个细节当中,只是防疫问题不再是要不要举办,该不该进行的关键考量。

我们渐渐看到,政府之前所提“与冠病共存”的新常态正在逐步落实。

掌握时机,规划到接种率和检测设施到位时才开始如常生活是一种智慧;坚持信念,顶住压力让“防疫为大”退居二线是一种勇气。而随着客观环境的改变来调整思维模式,早日融入新常态是一种变通,更是一分责任。

然而,国家其实还有许多重要的课题须解决。经济不能继续横摆、边境不能不逐步开放、武装部队的训练不能一直缩量或取消、各行各业都须要恢复运作。在疫苗接种率以及检测设施和配备等方面都已经到位的情况下,我国现在更有底气与信心迈向“与冠病共存”的新常态。

我国目前是很谨慎小心地在摸索前进,即便如此,一旦开始让发展与建设转为君,把防疫退居为臣,还是得承担一定的风险与面对不少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