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导致美国在东中国海地区的军事承诺,处于一种非常奇特的状态。与日本签订的一项防务条约,要求美国保护几座无人居住的小岛(这就是所谓的尖阁诸岛或中国所称的钓鱼岛),但无须保护拥有2300万民众的民主台湾。
1954年,在中国炮击台湾沿海附近的一座岩石小岛后,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威胁要使用核武器,当时的中华民国依然是一个军事独裁政权。但当时的情况与现在有不小差别。美国按条约规定有义务保护台湾。1972年后,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时任总统尼逊承认台湾是“一个中国”的组成部分,而总统卡特则在1979年废除了这项国防条约。美国是否仍然会为台湾而卷入战争,已经成为一直以来被基辛格称之为处于战略模糊地带的问题。
然后是历史遗留因素。过去当然不会决定我们的未来,但无视过去会招致危险,危险可能来自某些迷思,而迷思有时比事实更具杀伤力。
这一教训通过爱国博物馆、纪念馆、影视剧、书籍、音乐剧,当然还有历史教科书等方式在全国各地被铭记着。复仇民族主义在当下中国官方论述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一个原因,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式微。仍信奉陈旧教条的中国人,甚至共产党人太少了,因而这个党须要重新合理化它对权力的垄断。洗刷过去的耻辱成为一个有力的理由。
谁是懦夫的游戏考验的是谁先认输,所以可能迅速升级,而且后果难测。受制于历史的幽灵,双方都更难退缩。如果危机时刻两边都不退让,所有人都会是输家。
当代中国民族主义的核心是以一场伟大复兴来洗刷国耻。根据这种叙述,至少100年来,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1930及1940年代的日本野蛮侵略期间,中国一直遭受列强的侮辱、欺凌和霸占。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民族复兴,才能确保历史永远不再重演。
1954年,当英国人拒绝向越南派兵协助法国同胡志明作战时,艾森豪威尔居然指责丘吉尔“推动第二个慕尼黑协定”。这种情况一直沿续了下来。20世纪60年代,还是在越南,不少人包括尼逊再次发出慕尼黑协定的警示。
美国是否会甘冒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爆发灾难性战争的危险去保护中华民国,也就是众所周知的台湾?美国总统拜登不久前明确阐述了他的观点。他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国之间的竞争,视为全球民主和专制的冲突,而中华民国则无疑是亚洲最成功的民主国家之一。
但《慕尼黑协定》一直如复仇的幽灵般困扰着美国的外交政策,这种困扰甚至可能比英国还要严重。历任美国总统和英国首相都惧怕被拿来与张伯伦相提并论,同时梦想成为英雄丘吉尔。从战后以来,“1938年”几乎出现在美国每一次外国危机的政治辞令中。总统杜鲁门在1950年朝鲜战争伊始就引用了这个词,当时他发誓要“遏制”共产主义的发展。
日本对台湾的殖民占领,作为其1895年打赢甲午战争的战利品,至今仍让中国人痛心疾首。人们其实并不在乎中国的皇帝从来都不关心台湾。被羞辱的根本不是中国民众,甚至不是中国也不重要,蒙羞的是由满人统治、在1911年被汉人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的清帝国。所有这一切都无关紧要:党将恢复和保留清帝国的遗产,如台湾和西藏,视为一种神圣的爱国义务。
复仇民族主义在当下中国官方论述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一个原因,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式微。仍信奉陈旧教条的中国人,甚至共产党人太少了,因而这个党须要重新合理化它对权力的垄断。洗刷过去的耻辱成为一个有力的理由。
影响美国人的则是一段完全不同的历史,他们对这段历史甚至并不负有直接责任。签署1938年《慕尼黑协定》的是英国的张伯伦,这份协定坐视希特勒领导的德国开始瓦解捷克斯洛伐克。张伯伦的名字将永远与懦弱的绥靖政策联系在一起,而丘吉尔则成为伟大的战争英雄。
英文原题:Taiwan and the Ghosts of History
作者Ian Buruma是作家,最新著作是《丘吉尔情结:从温斯顿和罗斯福到特朗普和英国脱欧的特殊诅咒》(The Churchill Complex: The Curse of Being Special, From Winston and FDR to Trump and Brexit)
离我们近一些,在美国领导反萨达姆的战争中,布什父子两任总统都把萨达姆这位伊拉克独裁者比作希特勒,并幻想自己扮演丘吉尔的角色。在那场战争爆发前,英国首相布莱尔还读了张伯伦的日记,以便了解不能重蹈什么覆辙。
或许在当今世界,因为一场超级大国冲突可以摧毁绝大部分人类,所以中国和美国将避免在台湾问题上爆发战争。迄今为止,中国似乎一直在玩一场谁是懦夫的游戏,探查台湾的防御力量、飞入台湾领空、加强海军巡逻,进行为入侵做准备的军事演习,同时发出“不排除使用武力”的恫吓。美国的回应则是更多的对台军售,以及有关新冷战的强硬言论。
有实际原因能够解释为什么中国对台湾发动军事攻击,仍然可能会挑起与美国的战争。中国控制东中国海可能威胁日本和韩国的安全。坐视这种情况发生,可能会在东亚引发一场危险的核军备竞赛。同时,台湾还拥有高度先进的计算机技术,而美国及其民主盟友则不希望这些技术落入中国手中。
版权所有:Project Syndicate,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