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Dalia Marin是慕尼黑工业大学经济学教授,以及经济政策研究中心(CEPR)研究员)

“没有东西可卖”的说法和“低价值制造业”对东德人的心理产生不利影响。人们感到自己在市场经济中没有价值,并且丧失了尊严。上世纪90年代,我曾在柏林东部的洪堡大学工作,并且亲身体验到了东德人的这种无价值感。

最新的证据出现于9月1日,当时仇外的右翼政党德国另类选择党(AfD)在德国东部的萨克森州和勃兰登堡州地区选举中,分别以27.5%和23.5%的选票稳居第二位。在西德各州,德国另类选择党的选举份额通常只有东部的一半。

1990年,东德政府建立了一个新的超级机构——托管局(Treuhandanstalt),以帮助该国的制造商在市场中存活。该机构将东德公司和资产私有化并出售给西德企业,出售价格通常设定为象征性的一马克,以换取工作岗位的保障。这种大规模补贴赋予西德企业向东部搬迁的动力,尽管后者已经失去了低工资的比较优势。该计划发挥了作用:至1994年,托管局几乎已将所有东德企业卖给了西德投资方,然后该机构就被解散了。

今年11月,德国将庆祝柏林围墙倒塌30周年。但这个国家正处于悲观的情绪中,难见欢歌笑语,尤其是在东部地区。

此外,东部的经济复苏不仅会带来物质利益,也有助于弥合德国的心理鸿沟,从而使东德人不太可能投票给那些利用他们的恐惧心理的极端主义政党。

然而,德国政府最大的错误,是在所有东德资产被出售后解散了托管局。恰恰相反,该机构应继续向愿意在东德投资的外国企业提供补贴,以抵消那里的高工资。

有一段时间,东德经济迅速发展,并开始赶上西德。但没有托管局所提供的进一步的补贴,西德企业就不想在东德投资。随着投资的枯竭,东德与西德的融合进程陷入了停滞。

与此同时,东德人痛恨托管局,并将之视为把宝贵资产赠送给西德企业的机构。该机构的首任主席罗韦德尔(Detlev Rohwedder)于1991年被暗杀;即使到今天,德国的两个民粹主义政党——左翼党和右翼的德国另类选择党,仍将东德的经济困境归咎于该机构。

德国东西部的政治分歧反映了经济上的巨大差异。1991年至1996年,东德的人均收入从西德水平的42%增加到67%。但在1996年后的20年里,这一数字仅上升到74%。换言之,1989年后,东西德之间的经济融合进程,在大约25年前基本上已停止了。前德国总理科尔(Helmut Kohl)1990年对东部“繁荣景观”的预测至今仍未实现。

但对德国来说,重启经济融合进程永远都不会太迟。令人鼓舞的是,政府正在探讨如何在德国东部和西部创造“同等的生活条件”(gleichwertige Lebensverhaltnisse)。通过在东德引入吸引外资的经济激励措施,决策者仍可以帮助实现科尔设想的繁荣景观。

德国国内的经济融合基本上是因政策决定而停滞不前。在1990年10月重新统一前,西德政府决定在一夜间开放与东德的贸易。所有妨碍资金和劳动力流动的障碍均被取消,而小额东德马克以1比1的汇率兑换西德马克,而2比1的汇率则适用于大额兑换。货币改革导致东德的工资提升到西德水平,尽管东德的生产力当时仅仅是西德的10%。结果,这导致东德的制造业一夜间破产,其企业失去了所有的东欧市场。

今天,超过三分之一的东德人形容自己为二等公民。与他们在1990年德国统一时的满怀期望恰恰相反,德国东部并没有变得像西部一样繁荣。不足为奇的是,今天的东德人所思、所感和投票方式均与西德人不同。事实上,德国虽然是一个国家,但却拥有两个灵魂。

1989年以后,东德人被告知,除托管局以外没有其他选择,因为他们没有高质量的产品可供销售。但比较优势法则认为,只要一个国家的工资和物价足够低,它总会有一些卖点。不幸的是,1990年货币改革导致的高工资和高物价,使东德经济无法像其他东欧国家一样,在共产主义崩溃后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