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合作社正在亚洲逐渐铺开,但仍然需要更多的支持。亚洲大部分地区的合作社十分脆弱,属于非正式安排。但如果能有正确的法律框架,它们可以大大提高效率和持续期。
此外,环境破坏导致大量农田抛荒。据联合国防治沙漠化公约的数据,近40%的亚洲总土地面积面临各种形式的沙漠化。政府无法创造新的适耕土地,但它们能够也必须采取政策支持、整合和集中仍可耕种土地的农业作业。
通过更少使用劳动力、更多使用资本和技术,亚洲的未来农场能够种出足够的粮食养活亚洲地区的所有人。合作社是将这一愿景转化为现实的一个办法。惟其如此,粮食短缺才能真正成为历史。
最后,合作社让气候智能型技术变得更加平价。有了新数字技术,农民能够更好地管理他们的土地、水和能源使用,为坏天气做好准备。比如,菲律宾尝试推广向农民推送动植物病虫害消息、买卖农场产出的最佳场所的信息以及天气事件预警的应用。
时事透视
合作社也能让作物的清洗、筛选、包装、储藏和运输变得更加便利,从而增加收获后的价值。这能够增加粮食供给、提高农民收入,特别是在孟加拉,目前三分之一以上的易腐坏作物,还没有到达消费者之手就已经被糟蹋了。
中国已经开始通过合作社实现农场现代化,还是用数字电商平台打入高端市场。在越南,一项合作社计划改善了面向城市消费者的农产品的质量,将茶叶、水果和蔬菜收入提高了近三分之一。
首先,该地区各国政府可以推广农场合作社。农场合作社不同于以往的集体农庄。今天的合作社完全是商业的,以效率和利润为重。它们包括农业企业和农民,参与者将资源汇集起来,形成规模经济,降低成本,提高收入。如果可以采取合作式大宗采购,肥料和农业机械等投入品就会更加便宜,收割依然。印度和尼泊尔的合作社计划通过协调种植,让每个参与者的庄稼都可以用机器统一播种和收割,不再像以前那样需要人工操作。
但这并不是亚洲的宿命,如果亚洲农民能够做出调整的话。如今,大部分农民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缺少资金和专业知识提高生产率和作物品质。比如,在缅甸,只有16%的农民家庭使用微耕机和拖拉机犁地。
理想情况下,亚洲的农场完全可以增加产量,但它们完全没有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好准备。为了提供充足的粮食,亚洲的农场需要来一场21世纪的转型。
亚洲已是世界最大的粮食市场,到2050年,亚洲人口预计将增加到50亿,即增加9亿人。拜日益膨胀的中产阶层所赐,从现在到2030年,该地区每年牛肉和禽肉消费量将占全球增量的一半,鱼肉消费量将占全球增量的四分之三以上。届时,发展中世界60%的谷物需求将来自南亚和东亚。为了跟上这一日益增长的需求,粮食生产需要较10年前增加60%至70%。
作者Mahfuz Ahmed是亚洲开发银行负责农业、农村发展和粮食安全顾问。
帮助亚洲农民应对气候变化应该成为这一措施的核心。地球变暖可以在某些地区增加农业产出,但也会在亚洲的其他地方严重限制产量,引发长期粮食危机。而在印度河—恒河平原等传统肥沃区,水量日益减少,海平面的升高将吞没大片良田。如果海平面上升一米,由此带来的盐潮将威胁到越南70%的沿海农田。而随着水温升高和潮汐流动变化,湄公河三角洲的广袤渔场产量也可能出现崩溃。
英文原题:Asia's Future Farms
粮食短缺对于许多亚洲人来说是一个遥远的记忆。但随着该地区难以为越来越多的人口提供足够的粮食和营养,粮食短缺将再次成为一个痛苦的生活现实。
2007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是一个非常好的模式。该法律提供了增值税减免等激励措施,鼓励合作社和其他农业组织进行协作,创造规模经济。该法律实施不出三年,中国的合作社数量增加了九倍,达到了40万家。
据亚洲开发银行的研究,到2050年,灌溉稻田和麦田产量可能分别下降高达20%和44%。这将导致谷物、大豆和小麦价格上涨70%,该地区营养不良儿童数量将上升1100万人。
合作还能形成网络,让成员共享棘手的调整策略,如在盐潮影响地区从种庄稼改为捕鱼捞虾等,这有助于农民对抗气候变化的影响。有了合作社提供的额外收入,农民可以购买温室以延长生产季、对抗不稳定的天气。合作社还能让农民从以前无法获得的技术中获益,比如灌溉施肥——即用灌溉技术输送液体肥料。
版权所有:Project Syndicate,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