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场旷世危机面前,作为同舟共济的劳资政三方之一,我国政府无疑表现出了力挽狂澜的决心及作为。但旅游业领域的企业及员工也必须清醒认识到:世界永远也回不到过去了。个人卫生意识的提高,社交安全距离的共识,交通工具、旅游设施及酒店场馆更严格的防疫措施,无形中都推高了旅游成本,而过去占行业比例极高的廉价休闲旅行,是通过牺牲社交空间来最大化旅客数量,这一商业模式即使在后冠时代也将难以为继。

新加坡2019年的入境旅客达到了1910万人次,相当于境内常住人口的3.4倍。而国际旅游禁令从今年2月就开始实施,特效药及疫苗都无望在今年内投入市场,也就意味着全面开放国境在今年内成为奢望,全年旅客人数必然呈断崖式下跌,不仅是整个旅游产业链中的餐饮、酒店、零售、会展、娱乐、交通运输及旅行社面临生存压力,约25万的相关从业人员的失业风险骤增。

疫情笼罩之下的经济领域复苏注定是“几家欢喜几家愁”,而对于高度依赖国际游客的旅游业,则更是对应了李清照那首词《声声慢》: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怎一个愁字了得。

旅游产业链整体贡献了新加坡GDP的大约10%,可谓举足轻重。也正因如此,我国政府从疫情初发期就开始大力扶助旅游业领域的劳资两方,在雇佣补贴计划(JSS)下,受影响企业可获得高达75%的本地员工薪金补助长达10个月。

对于相关从业员工,政府的扶持政策一贯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联合培训机构及企业推出了大量津贴培训课程及实习计划。国人无论年纪,只要愿意学习新的从业技能,勇于尝试新的行业,一定能开拓职业生涯的另一段精彩旅程。在危机面前,与其被风吹浪打,还不如迎接挑战,乘风破浪。

而这一切还不能称为“至暗时刻”,因为接下来的行业亏损及裁员可能更严重。

杨瀚森

抗击疫情是一条漫漫长路,一端是控制病毒保生命,另一端是重启经济救民生,各国各地政府都在这两端之间小心翼翼“走钢丝”找平衡。

而从企业经营的角度,转换成线上模式,以更低的成本达到相同的商业效果,又何乐而不为?

作者是企业集团总裁,创投家

根据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UNWTO)的数据,今年首五个月全球跨境游客减少约3亿人次,导致3200亿美元的损失,损失规模超过了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的三倍以上。在新加坡,作为行业领头羊的新航在今年第一季乘客运载量大跌99.5%,录得巨额亏损达11亿新元;圣淘沙名胜世界也大规模裁员。

一向坦率直言的贸工部长陈振声曾表示,本地旅游业的裁员是无法避免的。那么处于风暴中的旅游业领域企业及员工,应该如何面对困难?首先,相关企业必须意识到政府的注巨资“输血抢救”的政策手段只能是暂时的,企业唯有与时俱进,转型求生存图发展。

而客运交通业可以向物流业靠拢,继续巩固我国作为世界物流枢纽的地位。酒店及会展中心则应将商业空间多功能化的同时,加速建设线上虚拟会议空间及视频直播室。旅行社作为轻资产重资讯的企业类型,在业务转型上则更容易“轻舟掉头,已过万重山”。

新加坡旅游局、企发局及相关伙伴后来也宣布投入4500万新元开展“重新探索新加坡”的主题活动,希望振兴国内游市场。而旅游局也逐步批准本地旅游团在限定参加人数及保持安全距离的前提下重启。

而对于商务旅行及会展业务,更是开启了从线下往线上发展的不可逆趋势。随着5G时代的靴子落地,更快的网络速率,更简易上手的远程视频会议及直播程序,相比过去必须克服舟车劳顿及时差折磨才能实现的跨国会晤,如今仅需一部智能手机就可联通世界,商机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