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人心思稳,并非希望政府因循守旧、放任无为。相反,是希望把稳改革方向,莫多生枝节;把握改革的节奏与力度,莫揠苗助长;把握好企业和百姓痛点,莫远水不解近渴;把握好对外关系,莫欲速不达,等等。时事艰难,这些期待看似简单,实则是很高的标准。不知各级政府,已得之乎?能行之乎?

此外,“贸易摩擦”当选国际词,与国际字“难”相呼应。“我和我的祖国”当选年度国内词,这也是建国70周年庆典后再度传唱的一首抒情老歌的名字。

盘点2019年,老百姓的观感恐怕是:“我和我的祖国”都很不容易。中美贸易战从年头到年尾,一波三折。香港风波从夏季开始,至今尚未平息。这两件事把老百姓从岁月静好中惊醒,骤然切换到黑云压城的场景之中。值是之故,本该一派喜庆祥和的国庆庆典,多了几分亮剑却敌的紧绷,让民众在自豪之余,隐隐感到一丝不安。

但这一长期趋势眼下同样遭遇挫折。美国重启大国竞争战略,西方发达经济体缓慢向美靠拢,对华有所疏离,合作顾忌较多。从内部看,官方概括的增速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说,算是对经济困境很精当的解析。

正因感到“难”,人们更希望“稳”。经济与民生之稳是首要关切,香港局势、中美关系同样牵动民心。而多事之秋,舆论对政治气候与风向的变化也极敏感,一点反常迹象都会招致一片哗然。人心思稳是全方位的,尤期盼望大方向要稳住。

外部环境如此,国内经济又继续下行。企业、商家抱怨生意难做,猪肉价格拉着消费价格指数(CPI)猛涨,“996.ICU事件”引发热议,网易苛待患病员工触众怒,网络上弥散着谋生不易的辛酸、戏谑。一句“我太南了”入选年度十大流行语。其实,这并非经济下行对民生造成了很大影响,而是人们习惯了经济高歌猛进,对前景焦虑不安。有网络妙语称:今年是过去十年最坏的一年,却是未来十年最好的一年。可见内忧外困,如何影响信心。

(作者是中国吉林省的文化传播公司法律顾问)

同时,不少“难”与不“稳”的问题,是有关方面应对巨大压力、挑战,在决策、执行中求治情急,用力过猛使然。其中,层层加码、“一刀切”等老毛病屡见不鲜。对这些问题,似乎检讨不足、问责力度不大。问责集中于消极不作为、敷衍塞责的官员。这是否也体现了一种导向或顾虑?

据悉,本次活动共收到网友推荐字、词数千条,总关注量超过3.5亿。当选二字高度概括了舆论观感,耐人寻味。古人常用互文,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之属,此次活动似有意效法:“难”是纵观国际,其实,国内何尝不难?“稳”是寄望国内,然而,对外岂不宜稳?

之所以“难”,内外部原因兼而有之,趋势因素与人为因素都有影响。从外部看,经济全球化遭遇逆风,中国经济难以独善其身。世界格局与大国关系进入盘整期。金融危机后近十年,新兴市场国家崛起和“东升西降”趋势明显,亦即中国人所谓“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去年12月20日,中国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商务印书馆等联合主办的“汉语盘点2019”谜底揭晓:“难”与“稳”分别当选年度国际字、国内字。

毋庸讳言,当前之“难”,除去上述趋势因素外,仍有许多政策及执行因素值得检视。年初以来,对经济政策的讨论相当密集,譬如对产业政策、去杠杆、资管新规、财政政策等。在社会领域,对环保督察、大城市治理中“一刀切”等问题,批评也十分尖锐。政府对此容忍度较高,陆续采纳了不少批评。但有些领域,如涉及意识形态、新疆和香港问题等,深入的批评则较少见,往往归咎于境外势力。尽管这是客观存在的,也无法替代检视自身治理得失,以利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