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语言学者认为语技的学习,主要有四个层面:一是聆听的语言;二是说话的语言;三是阅读的语言;四是书写的语言。

以目前中小学华文教学的实施情况,课堂教学和补充教材,尤其是涉及电脑科技的材料,似乎是两个不相统属的配套。与其让学生自我摸索,倒不如在课堂教学里,融入与新科技挂钩的材料,以充实课堂教学的内容,提升学生在听、说、读和写的技术水平,使课堂教学和新科技得到完美的结合。

可见课堂教学和新科技之间,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语文教学能否推向更高的平台,也许是语文教学工作者今后努力的远景。

通过电脑设计的语文学习平台,在学习四大语技的流程上,能灵活地结合各个学习重点,训练应用语言的综合能力。譬如,以阅读和录音结合的方式,能加强对课文的词形和读音的印象,并提高说话和写作的语技功效。所以,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电脑编制的教材,选择其中的句式、对话或课文片段,重复有关听、说、读、写的练习,以达到熟练的程度。

语言学习是一个多层面而又无止境的漫长过程。

语技的四大板块虽然都可以独自成章,专门学习,但彼此之间,却是互相关联而相得益彰,难以孤立取舍。譬如,聆听和阅读,是汲取语言素材的途径,经过内化之后,这些语言素材就成了说话和书写的营养资料。

母语课程正面临改革,希望在语技的训练这个层面,会有耳目一新的亮点。

目前,教育部在中小学都设置了电脑学习平台,如小学的E-知识,中学的MTL网站。之外,一些出版社也制作了不少有关听力理解和看录像说话的课外补充材料。学生在课余之遐,可上网自我学习。这对提升学生的听、说、读和写能力,的确有不少的助力。

(作者是前中学华文教材组主任,教育部华文专科视学)

自从娘胎出生之后,孩童就开始学习母语。进了学校以后,学生都得学习正规的口述和形诸文字的语言。语技的学习和掌握,可说是近代语言教学理论的圭臬。

作为课堂教学所用的课本,仍然是学生学习的依据,不能完全偏废,尤其是在阅读理解和书面回答问题时,从教材里寻找资料,是训练读和写的基本功。

举个简单的例子,语言的最小单位是“词”。单单学会“词”的发音和词义,并不足让人掌握和应用语言。原因是各个不同意义的“词”,必须跟其他配件如词组、短句等配搭,才能组成完整的语义概念。所以,语言的学习不能只局限于了解特定词语的发音和词义,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明白“词”跟其他词或词组的搭配关系,以及“词”在一个完整句里的词序位置和语法功能。

所以,语言学者把聆听和阅读,看作是汲取性语技(receptive skill),而说话和书写是创作性语技(productive skill),难度比前者高。换句话说,汲取性语技越扎实、越丰富,创作性语技就更为出色优越。

新科技对语文教学,尤其是语技的训练和掌握,到底起着哪些方面的影响呢?目前,语言学界虽然在这方面还没有明确的结论,但以下两个层面,也许最值得大家关注:一是学习语技的流程和应用语言素材的灵活性;二是学习重点的贯穿和结合应用。新科技对这两个层面,起了关键性的影响。

依母语教学的现有框架,要充分利用新科技来增强语技的训练,仍有不少技术难题须要克服,譬如,电脑室如何分配使用、学生操作电脑基本能力的培训,老师如何教导学生进行有关语技训练的方法等,都是值得考虑的问题。

近年来,数码科技和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已经对全世界的各个领域起了全面而又深远的影响。很多学者认为:这两个先头部队,已把人类文明推向了另一个高峰。人类已经昂然迈入第四次工业革命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