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确,不管教育政策如何调整或改革,对于有能力的家长来说,他们的孩子照样能在学术的道路上享有优势。诚如王乙康所说的,关键是改变人们的一些观念,例如小六离校会考的成绩,不过是孩子第一个学习生涯的总结,这个成绩并不能说明什么,不能就此判定孩子未来的前途。家长不再痴迷名校,相信每所学校都是好学校,无论孩子进入哪一所学校,都能凭借自身的努力取得好成绩。
要改变父母痴迷名校、重视成绩的心态,必须让家长看到,即便孩子只有大专文凭或工艺教育学院文凭,依然可以凭借实力、技能与努力,在职场上做出一番成绩,也能像专业人士一样,获得社会的肯定与尊敬。毕竟一家企业能取得成功,绝非完全得力于总裁或几名高管,一般员工的贡献也必须受到更大的肯定。
如今,孩子的教育恍如一场艰辛的马拉松,父母辛苦,孩子也不遑多让。新加坡每年(除了龙年)的新生儿出生率屡创新低,相信部分原因与孩子激烈的竞争教育不无关联。
王乙康指出,关键应该是改变人们“一考定终身”的观念;要达到这个目标有不同方法,包括肯定多元才华和强项,改变社会对成绩过度重视的心态等。
(作者从事秘书工作)
三种不同程度的文凭,决定了这三种人未来所要走的路。路能走多远?要看文凭够不够分量。若希望孩子将来在事业上有一番成就,就不能缺少一纸大学文凭。因此,教育开支成为父母最大的财务压力,从孩子出世到上幼儿园、小学、中学、初院/理工学院直到大学,父母所要投入的精力、时间和金钱是巨大的。
每年名牌小学的小一报名更是“战情”激烈,那些在2C阶段抽签幸运获得名额的家长,可用欣喜若狂来形容;而一些没有抽中的家长神情沮丧,似乎离世界末日不远。
我们应该让教育回归本质,在学会做事之前,先学会做人,因为现实生活告诉我们,不会“做人”,什么事也办不好。教育也应该教会我们如何分辨是非与黑白,有判断能力,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做任何事都有不可跨过的道德底线。
现在的年轻人一般认为,如果不能给孩子最好的教育,他们宁愿不生育或少生育。再者,每年看到一些父母因为要让孩子进入名牌幼儿园、名牌小学,又是漏夜排队报名,又是到学校当义工,有能力的家长就在名牌学校1公里范围内买房子住。
要改变人们的这些观念,政府还须付诸行动,让新观念更具有说服力,并慢慢被社会和家长所接受。
大家都知道,只要考得一纸大学文凭,生活就有保障,还能过上比较舒适的生活,前途也向好发展。然而,理工学院毕业生和工艺教育学院毕业生却很不一样。除了能找到一份一般的工作,未来能提升事业发展的空间不是太大;除非有非常出色的工作能力,并愿意不断进修,否则前途也只是一般般。
笔者认为,要改变社会对成绩过度重视的心态,首先要正视“为什么成绩、分数对家长而言那么重要?”这个问题,最直接的答案就是顺利升学,而最终目标是进大学。
教育也应该让我们了解到,生命的价值、人生的意义不在追逐财富和名利,而是你在这个世界上,做了些什么,又留下了些什么。
大家一直诟病新加坡是一个文凭至上、分数主义的国家,为了挤进大学的窄门,“分分”计较。7月初国会在施政辩论时,就有几名官委议员和国会议员呼吁政府考虑废除小六离校会考。教育部长王乙康在回应时认为,小六会考制度虽不完美,并且对许多家长和学生造成压力,但它却是众多“不完美制度”中,最符合用人唯才理念,也最公平的一个;以其他制度取代小六会考“多半会更糟糕”。
最近,坊间在探讨社会不平等、贫富差距和分层固化等问题时,矛头都指向一些教育政策。这是因为在现今社会,教育已被视为低收入家庭孩子向上层流动,摆脱贫困的重要途径。因此,如果教育政策出现大的偏差,势必加剧社会的不平等现象,以及让贫富差距不断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