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起来,日本的回答结果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现实情况。认为中国“反日”“对日本是威胁”的日本人非常多。政治家、政府和媒体也感觉到这样的民意,所以很难表示和中国合作的想法和态度。其结果,没有人敢向安倍提出和中国交好的方案,就算他有接受的意愿。
最近给日中政治关系蒙上阴影的是南中国海问题。中国认为日本是“区域外”国家,何以说三道四;而日本认为该海域对日本来说是赖以生存的能源和贸易的要道,自然关注它会不会成为“中国的内海”,所以与日本不无关系。而且,中国将此海域说成的“生命线”这个词,恰恰是日本曾侵略“满洲”的时候的关键词,它立刻让日本人想起战前日本的黑暗历史。
综上所述,现在的日中经济关系,呈现的只是经济自然的现象,那种本来应该很“暖”,“被冷却”的看法实际并不准确。
作者是日本的现代中国研究者、经济评论家、商务咨询津上工作室(Tsugami Workshop)总裁
此外,现在的中国经济并不是“哪都不景气、不赚钱”。以那些原本仗着特权,靠巨额贷款进行低效率投资的、以国有企业为中心的产业的处境非常悲惨,然而中国的国民消费很强劲,所谓“新经济”的成长也很迅速。也就是说,中国的产业明暗不一。所以,对这些成长较快的领域,日本企业的关心程度和投资力度也没有减弱。
“在中国赚钱越来越难”,这不仅是日本企业感受到的,对中国企业来说也一样。目前的中国企业感到“在国内能赚钱的地方不多”,竞相到国外去投资,所以外国企业投资的减少也不足为奇。
尽管如此,现在两国的政治关系依然没有从“冷”的状态走出来。有的看法认为是“因为安倍政府从头到尾和中国对抗,牵制中国造成的”。确实,对比过去的日本各届政府,安倍政府对中国的看法、态度相当严厉是事实,但是说安倍政府完全没有和中国合作的想法也是错误的。
有观点指“现在的日中关系不论贸易还是政治,都处在停滞不前的‘双冷’状态”,果真如此吗?首先,这种观点首先拿出的根据,就是近几年日本对中国投资大幅度减少的事实。确实,日中的经济关系难以说是“蜜月期”。但是,对这种认为日中经济关系本来应该很“暖”,却被外部因素“冷却”了的意见不敢苟同。
接下来看政治关系如何。尖阁诸岛(钓鱼岛)的所谓“国有化”发生的2012年,对日中双方来说都是非常艰难的一年。虽然避开了武力冲突,其后一段时间外交关系几乎都中断了,进入一个异常时期。但是,安倍政府和习近平政府都互相忍耐,为两国关系的正常化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二战结束70周年的2015年又来了一次考验,不过也算平安渡过。
但是,在日本反对这种想法的意见根深蒂固。说“正如南中国海问题一样,要让中国知道,借助强大力量试图改变国际秩序的态度需要付出高额代价,如果中国不改变态度,就不能和中国合作。”
日本观点
两国关系没有得到改善是因为在日本的舆论中,“改善日中关系”没有市场。在调查两国国民对对方持有好感度的调查显示,双方的八至九成的国民回答对对方没有(或不太有)好感。其中,关于中国的调查结果是否反映了现实情况稍有疑问,因为来日本观光的中国游客最近激增到一年500万人次。
2013年,日本国际协力银行在例行的投资环境问卷调查中发现,作为“有希望的投资国”,20年来一直处于首位的中国突然下滑到第四位。这么一看,很容易联想到“一年前的尖阁诸岛(钓鱼岛)事件给日中经济带来了不良影响”。
就算有这样的分歧,“所以现在对中国不能进行任何合作”这种想法不好。亚投行等经济问题不是因为谁做的问题,如果内容好的话,赞同本来也是可取之道。此外,如果采取极端的态度,其他国家也很难赞同日本的做法。对待中国,日本不应该一味对抗,若采取无私无偏的态度,在批判中国的“非”时,也容易得到其他国家的支持。
但是,询问企业为何降低对中国的评价就会发现,其三大理由分别是人事开支的大幅度上升、景气下滑和销售竞争的激烈化,即都与企业经营环境恶化有关,而政治关系的恶化才排在第四位。
在政治和经济交融的领域里,日本有和中国可以合作的候选项目,比如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从三年前最初的设想来看,亚投行能否成为国际金融机关让人感到怀疑,但是,随着欧洲为首的很多域外国家的加入,情况发生很大变化。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都因资本金不足而限制融资量,若和亚投行合作进行共同融资,也是一个明朗的“和平共存”的方向。就算不说既然亚投行发生如此改变,日本也应该立刻加盟,但作为局外者,还是可以合作,比如国际协力银行(JBIC)及日本国际协力机构(JICA)应该有和亚投行合作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