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新加坡的华人文化圈应如何以包容的心态,制造机会与改换做法,让第四代华文人愿意尝试打开心扉,通过参与活动逐渐融入新加坡社会,这个话题非常值得关心新加坡未来社会发展的学者去探讨。

当然,目前新加坡中文媒体,包括电视台、电台和报章,更应该改变策略和加倍努力,除了借助社媒推广节目,也应强化节目内容,吸引第四代华文人也成为读者、观众和听众。诚如韩咏梅所说,这项人文工程确实不容易,但有必要把它建设好,让他们进一步融入新加坡社会。

从另一个角度看,目前仍旧活跃于本地文化圈的本土华文人,是否也可以借用微信、B站、抖音和小红书,创造与推荐具新加坡特色的资讯与活动,让第四代华文人能借社交媒体接触到属于新加坡的文化,而不只单一地活在虚拟的中国网络世界中。

我认为第四代新加坡华文人可以通过阅读《联合早报》,或者加入本地阅读与写作群组,只要不把自己局限在小圈子,而是跟本地华文人有较多的互动和接触,对了解新加坡肯定大有帮助,在融入新加坡社会方面也会比较得心应手。

另一个问题是家长和老师主导孩子阅读华文书籍的选择,孩子变得非常被动,甚至不喜欢家长选购的图书。因此指导家长如何正确选书,反成了推动校园阅读的一个重要策略。

至于推广童书阅读,刘文洁认为既然儿童喜欢富有想象力的奇幻类作品和系列小说,本地书商就应该引进更多这类书籍。殊不知华文老师的反馈是,外地的童书内容虽然生动有趣,但本地学生的语文水平却跟不上,阅读能力不足,成了推广阅读的一大障碍。

我认为如果能克服版权问题,出版简化版,并且利用人工智能解决文字简化与语音问题,或许就能扫除这个障碍。

我认为通过修读本地主流学校课程及本地华文课程具本土色彩的篇章,以及多阅读本土文学作品,可以引领入籍新加坡的新世代华文人更容易融入本地社会。

这个工作很不容易,韩咏梅认为从事媒体和资讯传播工作的人一定要做,教育工作者也必须在上游加把劲。她认为本土的华文活动必须创造更跟得上时代的内容和活动,才能逐步为第四代华文人建立属于新加坡的文化语言。

韩咏梅关心的是具中国背景而目前居住在本地的第四代华文人,探讨如何让他们在新加坡的土地上,建立属于他们,也属于新加坡的文化语言。

希望这个课题能引起更多人参与讨论。

回应6月16日《早报星期天·想法》版的两篇评论文章:韩咏梅的《梁文福、王辰威之后的4G华文人》及刘文洁的《想想孩子们爱看什么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