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节日?我觉得节日寄托着人们对于美好未来的向往,对于人性真善美宝贵品质的追求,它是一盏灯,一盏照亮全世界的灯。

这才是中华文化真正的魅力所在。中华文化是海洋,它有足够的度量和底气去接纳这些舶来品。外来的文化也好,节日也好,中华文化和它们处于一种和谐的、独特的相辅相成的关系,而非你死我活的斗争较量。接纳新文化,包容新文化,使之成为自己的一部分,才是文化自信,才是弘扬传统文化真正的内涵。

作者是新加坡国立大学电子工程系学生

早前网上有两则有关节日的消息,一则是农历新年被确定为联合国假日,另一则是中国部分地区禁止学生过圣诞节。若这两条信息单独出现,是不会吸引我的注意。但当我将它们并排放置,那就能摩擦出火花。

相信没有人会否认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可是这些传统是否与代表西方节日的圣诞节相互排斥,是否它们处于一种零和博弈的关系?我想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佛教也属于舶来品,它始自古印度,初始传入中国年代尚无定论,一般认为公元前后两汉之际在汉朝传入中国并落地生根。现如今,佛教在印度境内已经式微,可在中国却依旧枝叶繁茂,香火遍地。我想今天的大多数人不会认为佛教并不属于中华文化,这个曾经的舶来品显然已经融入并成为了中国宗教文化的一部分。

近些年来随着国力的急剧增长,中国的国际地位水涨船高,因此农历新年这个对全体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在联合国这个国际大家庭取得相应的认可,并不让人觉得意外。这既是中国软实力的体现,也是世界走向更包容的印证。可是作为西方软实力的圣诞节,为何近些年在中国频频碰壁?从可得到的消息来看,理由大致有三点。一、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二、建立文化自信。三、中国人不过洋节。我将分析这些说法是否合理。

圣诞树、圣诞老人和麋鹿所营造的欢乐和谐的大众氛围,才是年轻人所期待的,因为它给予了他们一个短暂逃离现实压力的机会。令中国政府担忧的“精神污染”内核,早已经在世俗化的过程中不见踪影。若还将圣诞节简单地定义为洋节,而因此中国人不应该过,就显得没那么有道理。

上个世纪80年代初,中国曾经短暂刮起过一阵反精神污染的旋风,用来抵御主要来自西方的“错误”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假定圣诞节就是“精神污染”之一,但问题在于节日的空心化,不管在中国或西方都是一种趋势。

圣诞节是基督教纪念耶稣降生的节日,这个节日确实带有强烈的西方宗教色彩。但是在中国的年轻人,在过圣诞节时难道真的还能记得它所蕴涵的色彩吗?我想不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