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水回收(水厂)署署长
公用事业局
我们感谢吴先生提出的建议,即采用新的用后水(used water)循环技术,以及在地下建设处理设施来优化空间,并引用了中国深圳的成功例子。
供水回收厂也利用新技术提高用后水处理能力,同时减少总体占地面积。通过使用薄膜生物反应器(membrane bio-reactor)等新技术,樟宜供水回收厂的处理能力增加了一倍以上,而占地面积却与乌鲁班丹的旧式传统供水回收厂相差无几,约为40公顷。
DTSS在腾出原本被供水回收厂占用的额外空间,改作其他用途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到2026年竣工时,通过拆除沿途的水泵站和分布全岛的供水回收厂,将总共腾出150公顷土地,几乎是新加坡植物园面积的两倍。例如,旧实里达供水回收厂所在地,现在是实里达航空园的一部分。它是一个蓬勃发展的航空中心,吸引了超过15亿元的投资。
更重要的是,经过处理的污水被进一步净化,成为新加坡的第三个国家水龙头——新生水(NEWater)。水资源的无限循环利用,带来革命性的改变,因为它能够增强新加坡的水供韧性,特别是我们正在面对气候变化的挑战。
在新加坡,我们在规划和建造水利基础设施时,也同样注重技术创新和土地效益。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通过采用深隧道阴沟系统(Deep Tunnel Sewerage System,简称DTSS),我们改变了用后水系统的管理方式。地下隧道利用引力,将所有用后水集中送往靠近海岸、远离市区和住宅区的供水回收厂。
在土地稀缺的新加坡,公用事业局一直尽可能地将多功能设计纳入水利基础设施。滨海堤坝就是这一方法的典范,它具有三合一的优点:除了在市区建造淡水蓄水池供水这一主要用途外,也能改善市区低洼地区的淹水情况,同时也是深受家庭欢迎的休闲场所。
杨卫兴
谨答复《联合早报·交流站》于9月25日刊登的吴文禄读者投函《我国应善用水资源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