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9月14日的社论《中医主流化的契机与挑战》,可视为主流媒体为中医的登高一呼,让中医师和针灸师为之一振。
中医无法治愈有些病痛,而西医对某些疾病也一筹莫展,但两者却可相辅相成,最重要的是病人“找到贵人”。有些医术是治标,即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更难得的是标本兼治。有句话说得好:上医治未病,即固本培元,做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不论中医或西医,若能善用心理学,让病人情绪良好,肯定在某种程度上有助于病人的康复。“健康SG”强调预防性治疗,这与中医“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理念吻合。
新加坡中医学院、新加坡中医研究院、中医师公会都是专业团体,对栽培和提升合格中医师和针灸师的专业地位贡献良多。如何激发他们继续钻研进修是一大挑战。中医师本身设法力求精进,更需要源源不绝的内在推动力。
在我国,有好几个中医机构为公众提供收费低廉的医疗和保健服务,包括广惠肇留医院、新加坡佛教施诊所、中华医院、善济医社等。它们减轻了政府医院和综合诊疗所的一些负担,也为中低收入的家庭降低医疗开支。
根据中医管理委员会的数据,截至去年底,本地约有3000名注册中医师以及250名注册针灸师,但提供全职服务者分别只有46%和34%,这显然未臻理想。无法把为人民袪病保健当作正业,难免令人惋惜,但背后的因素可能不少。中医师普遍士气不高实有必要深入探究,政府在这方面或能助一臂之力。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有20几所中医药大学,几家电视台经常制作有关中医药治病和养生保健的节目。由此可见,绵延几千年的古老中医学,仍然充满生命力,有待专家继续努力发掘其中蕴含的丰富宝藏。
本地几个中医药团体,应避免各自为政,而是集思广益,群策群力,不妨考虑邀请中国中医药专家前来,让本地中医界有机会与他们交流研讨。这将有助于提升本地中医师的医术和悬壶济世的士气。另一方面,某些对中医学有浓厚兴趣的在职者,不妨考虑到中国的中医药大学进修,考取更高学位,以便提高专业水平和个人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