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近百年古楼的冈州会馆,也珍藏多件历史文物。设在顶层的关帝坛,有两件百年文物,就是铸造于1889年的三大铜香炉和一把青龙偃月刀。在会馆一楼礼堂的“昭远堂”三个大字牌匾,是清末洋务派首领湖广总督张之洞于1907年前挥写的。这些珍藏反映了清朝、民国至二战时期本地华人的历史。此外,花县会馆收有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的画像;清远会馆有清末民初书法家朱汝珍的墨宝等等。

首先,学校、各社团、联络所等,可组织导览团,由讲解员讲解会馆珍藏品的由来、典故、历史背景、价值和意义,甚至让人们去触摸、仔细观察,从而对珍藏品有深刻的印象,也对我国早期的社会有较深入的了解。就如前些时候,花县会馆和新加坡儒学会联办参观广府帮会馆半日游活动“会馆与你有约”,20名新跃社科大学的学生参观了几家古老的会馆,丰富了他们的课外知识,也对华社的社团组织有所认识。

第三,媒体可制作时事节目,深入浅出地向大众推介,以提高人们对珍藏品的兴趣,也让有识之士能作进一步的研究。

第四,各宗乡会馆可向同籍贯的画家、书法家征求墨宝,作为永久性的收藏和展出,这对会馆和书画家本身来说,都有重大的意义。

日前,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为五周年庆典,特举办“会馆精粹展”。展出超过80件藏品,这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事。

这些历史悠久的会馆组织的珍藏品,该如何让它们发挥更积极的教育作用,是值得大家去努力的。

一百多年前,中国沿海一带的居民为了生活,陆续来到新加坡。在血缘和地缘的牵引下,组织了宗亲会馆,至今有几家已有百年的历史。在机缘巧合下,这些会馆都有几件珍藏品,成了镇馆之宝,也让后人对本地华社的发展历程有所了解和认识。

这次的展品有:徐悲鸿在1939年赠予安溪会馆的《奔马图》;王瑞璧的指画画作;当年99岁的林子平,为福建会馆庆祝180周年所出版的专书封面,题了“世纪跨越”四个字的墨宝;永春会馆庆祝120周年庆典时,先驱画家刘抗赠送《松竹长青》画作。这些都是会馆的珍藏,可让人们欣赏本地名家的作品,并且知道他们与会馆间有深厚的情谊。

总之,会馆的珍藏品是富有魅力的瑰宝,大家都应负起社会责任,去珍惜、保护和捍卫,让它们发挥高度的教育功效。

其次,一般人对会馆有什么珍藏,不甚了了,所以,宗乡总会可向属下会馆收集珍藏品的资料,编印专书,不但有七彩的藏品图片,且有详细的介绍说明。成书后可分赠各图书馆、学校、宗亲会馆、社团组织,甚至可以开办讲解会,广泛地宣传。这样一来,让大家对会馆的珍藏品有全面的了解,也对当时的民生社会,有明确的认识。

再如建于1840年的天福宫,悬挂在正殿最高处的一块匾额,题写着“波靖南溟”四个大字,那是清光绪皇帝的手笔(真迹已捐赠给国家文物局珍藏);另一块题为“显彻幽明”四字的匾额,则是清政府派驻新加坡的第三任领事左秉隆奉献的。天福宫内所保存的碑铭和其他匾额,都是研究新马华人历史的珍贵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