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仍有不少民众认为,疫情还有较大的不确定性,迈向新常态操之过急。

做外贸生意的朋友说,作为一个小国,新加坡想要关起门来过日子,绝对没有活路。为了追求安全感而待在熟悉的环境中,虽然可暂时感到安全,但这种安全其实不堪一击。

一切悬而未决,惶恐担忧在所难免。不过,开弓就没有回头箭,投资失败还可以重新再来,存亡攸关的决策必须慎之再慎。此次的收紧,在某种程度上,是对此前操之过急的一种修正。

找准突破的平衡点,必须对科学有正确的认知。专业人做专业事,在防疫方面,我们仍须要多听听医学专家的意见,比如中国的钟南山和美国的福奇,他们在国家疫情防控上起着一定的主导作用。

一方面是政府希望在防控与经济增长之间寻求平衡,一方面是民众希望将风险降到最低,“与冠病共存”陷入叫好不叫座的困局。

对企业来说,要加强风险控制和管理。我所在的公司是东南亚电子产品的供应商,自去年以来,先后经历了中国工厂严控、马来西亚工厂停工等几轮波折。公司今年除了加强疫情防控外,还开始进行产品调配,拓宽供应链,想尽办法提高公司的抗风险能力。

一家网站不久前发起了“新常态化下的新加坡你敢出门吗?”的民调,72%回答“不敢”,只有27%“敢”。

我们也许可以借用资讯科技界的灰度管理法则突围。华为创始人任正非最早提出灰度管理法则,他认为很多事情不是非黑即白,也不是二选一的对立状态,更多是一种中立状态,只有善于把握一定分寸,找准平衡点,才能更好地破局。

当然,没有绝对的平衡点,新加坡须要摸着石头一步一步地过河。

与冠病共存的政策推出以来就饱受争议,支持和反对的声音从未中断。

在近日的一项媒体调查中,逾七成公众认为有必要收紧防疫,他们对病毒扩散太快表现出极大的担忧。

新常态的生活不是一蹴而就的,须有足够的耐心和勇气。石头牢靠,步伐就大一些;根基不稳,则退回观望。没有完美的破局方法,我们只能边走边看,尽量做到平衡和全局最优。正如政府在此次收紧政策后的解释,共存的大方向不会改变,变的只是前进的节奏。

打了疫苗,只是加了一层保护墙,墙会不会倒,不由谁说了算。疫情防控仍是重中之重,过于偏重经济,极有可能得不偿失,各国受过的教训和走的弯路实在太多。

朋友是投资专家,他说,投资追求的是盈亏比,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利润。打疫苗者占到八成后,风险降低了许多。国家要想在防疫的同时保住经济,逐步放开是唯一出路。

胡敏

面对不确定性,回避和盲信都属无益,不如多考虑如何打造自己的安全边界。

近期打了疫苗也得重症,还有患者当天确诊当天死亡的消息,更是让一些民众对开放心存畏惧。虽然是小概率事件,但谁又愿意成为小概率的牺牲品呢?

没有打疫苗的老人和孩子是重点保护对象,除了民众要减少不必要的外出活动,学校等机构可以考虑增强防疫措施,比如保留体温检测措施和定期进行全员检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