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去代课,那是一班蛮聪明的学生。对老师的问题似乎还挺能“举一反三”,我心里暗暗称许。然而,就在进行一个小活动的时候,撩起了我略略失望的情绪。

应他们华文老师的要求,我让全班撕下活动纸张,带回家完成周末功课。一瞬间,学生沸腾起来:“哎,须不须要打钉?”“哎呀,我们老师每次都叫我们钉起来的。”其中一个学生兴冲冲地拿了钉书机来找我,问我须不须要钉起来。我回他“当然”,然后他把钉书机打开,问:“没钉子了,你有没有?”连“老师”都不称呼一声了。

举个例子,在冠病疫情暴发之前,老师每早晨、休息节、放学后,须要上下楼,到操场、到食堂带领学生归队回课室,放学后带到校门口。疫情发生后,学校让学生自由上下楼、自行回课室、到校门口等等,反而没听闻发生学生不守规矩或跌倒受伤的事故。这不禁令人莞尔。或许任何措举的施行,在一段时日后都应该进行反思,并加以修正,才是进取之道。事实上,自从让学生自由上下楼之后,老师都为此吁了一口气,因为它确实可省下许多课前课后的一些宝贵时间。老师的教学时间分秒必争,控制一大群学生上下楼是非常耗时耗力的。

其实,发现这种现象已颇有一些时日。学生连芝麻绿豆小事都找老师解决,教师陷入一个“网罗”,怕学生跌倒,怕学生饿肚子,叮嘱一点小事又怕学生心理受创等等。绝不夸张,教师可说无时无刻不在煞费苦心为学生“服务”;老师最好上天能飞,下海能潜,拔山超海,无所不能。这究竟是不是传递者与学习者之间的正常关系呢?

由此,笔者以为,传递者在沿用专家研究的许多理论式的创造性思维教学方式之余,不妨从学习者实际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着手,建构学习者“举一反三”的思考模式,让他们自己着手克服各种困难,避免巨细靡遗的传递方式。这或许是传递者应精意覃思的。

不知从何时开始,学习者已被灌输一个观念:万事有老师顶着就是了。从另一个角度思考,学习者是不是被过度的“娇宠”,以致失去自动自发、独立思考的能力?长此以往,学习者的创造力会否受到遏制?事实毕竟彰彰在目,并非杞人忧天。本来,呼吁发挥创造力是教育者津津乐道的课题,但不知为何,事实与理论却似乎相背离了。

事后,我教育了他们一番,“惯常在做的事情无须多此一问,多用脑筋思考”。